第六十四章:双线杀局(2/2)
“传本宫监国詔令。”李瑛的声音穿透殿宇,“免去崔希逸河西节度使一职,改任其为河南尹,晋升河西副节度使郭子仪为节度使,加封其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统辖河西、朔方、安西、北庭诸道兵马,全权节制对蕃战事。
郭子仪既有泼天大功,又是己方大將,李瑛趁哥舒翰和王忠嗣折戟凉州之际,更好將数个藩镇兵权揽入郭氏麾下,这完全没毛病。
“全力攻打逻些城,扬我大唐天威,钦此!”
“殿下!”张守珪等主战派闻言,精神大振,面露狂喜,这詔令,无异於给了郭子仪覆灭吐蕃的天子剑。
李适之等主和派则脸色微变,欲言又止。
李瑛却不再看他们,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心腹內侍:“取本宫的私信笺来。”
片刻,一方素雅坚韧的黄麻纸铺开。李瑛提笔,饱蘸浓墨,手腕悬空,笔走龙蛇。这一次,他的字跡少了平日的端凝,多了几分劝慰。
“姑母奴奴尊鉴,瑛拜读姑母泣血之书,字字锥心。尺带珠丹无端兴兵,犯我勃律,侵我疆土,屠戮我军民,罪孽滔天,人神共愤。”
“此獠一日在位,吐蕃一日不寧,唐蕃永无寧日,姑母深陷虎狼之穴,日夜惊惧,瑛心实痛。”
笔锋陡然一转:“然,国法昭昭,天威难犯,瑛受命监国,肩负社稷,岂敢因私废公,纵容首恶?尺带珠丹若真有悔罪求生之心,需应三事,缺一不可。”
“大唐的要求为即刻归还河西九曲全境,一草一木不得损毁,岁贡之数,非三倍,乃五倍,此乃赎罪之资,非討价还价。”
“为惩其擅启战端、祸乱邦国之罪,彰显天朝威严,尺带珠丹必须於三日內,在逻些红山宫前,当著吐蕃万民与大唐使节之面,禪让赞普之位与其子赤松德赞,並即刻於大昭寺落髮出家,青灯古佛,了此残生,永世不得过问国政。”
“新赞普赤松德赞年幼,国事暂由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郭子仪与姑母金城公主共同监国裁决,待其成年方可还政。”
“赤松德赞继位后,须亲率吐蕃王族、贵酋,赴长安大明宫,朝覲天子,行三跪九叩之礼,奉表称臣,永为藩属,此乃大唐天恩浩荡,予吐蕃最后之生机。”
“此三事,乃瑛代天行罚,亦为保全姑母与吐蕃万千生灵之唯一生路,尺带珠丹若应允,可保性命,吐蕃国祚或可延续。若再存侥倖,负隅顽抗。”
李瑛的笔锋重重一顿:“则郭子仪攻破逻些城之日,尺带珠丹九族尽诛,吐蕃王统,自此断绝,望姑母明察利害,切切转达,侄瑛,手书。”
信末,加盖太子监国宝印,殷红如血。
两手准备,郭子仪全力进攻逻些,造成吐蕃朝野恐慌,劝降金城公主则是化解王公贵族的抵抗意志,至於尺带珠丹怎么选择他往后的命运,便交给老天来决定吧。
李瑛將信笺封交予心腹內侍:“將此信,以最快速度,密送逻些城,务必亲手交到金城公主手中!”
“奴婢遵命!”內侍双手接过,如同捧著千斤重担,躬身疾退。
李瑛缓缓坐回椅中,目光投向殿外西北的天空。那里,云层厚重,仿佛压著整个雪域高原的重量。
一纸詔书,是悬在尺带珠丹头顶的利剑。
一封密信,是牢固的锁链,是勒在吐蕃王权颈上的绞索。
郭子仪的铁骑,已兵临城下。
金城公主的眼泪,是最后的砝码。
而尺带珠丹,这位曾经雄心勃勃的吐蕃赞普,此刻正坐在他摇摇欲坠的王座上,等待著他的,是生不如死的退位詔书,还是玉石俱焚的最终裁决?
殿內烛火摇曳,將李瑛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冰冷的地砖上,沉静入水。
逻些城的命运,吐蕃的国运,乃至未来数十年的西陲格局,皆繫於他这看似矛盾、实则步步杀机的双线棋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