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监国失当?(2/2)
他指尖仍摩挲著军报上乾涸的血跡,那刺目的“库山”二字仿佛烙铁般滚烫。
“郭子仪,”李隆基终於再次开口,声音不高,却带著一种穿透骨髓的沉静,將方才剑拔弩张的戾气压了下去,“孤军深入库山,有悖常理,按律当究。”
他目光扫过李亨微微扬起的嘴角,话锋却陡然一转,“然,若非他甘冒奇险,突袭吐蕃腹地,逼得乞力徐仓皇回撤,勃律之围焉能得解?安西四镇,焉能转危为安?”
殿內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李亨脸上的得意瞬间凝固。李瑛紧绷的身体几不可察地鬆了一丝,指甲却更深地掐进掌心。
“石城堡一战,”李隆基继续道,语气里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讚许,“以数千疲弱之卒,行攻心妙策,慑服强敌,復我大唐雄关!此等胆略智谋,古之名將,亦不过如此!”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至於大非川....”他顿了顿,目光掠过脸色发白的李瑛,“天时地利皆悖,薛仁贵尚饮恨沙场,遑论郭子仪区区五万之眾?此非战之罪!”
李亨脸色彻底变了,他急欲开口:“父皇!郭子仪他.....”
“太子李瑛!”李隆基猛地截断他,视线刺向监国储君,“你身为监国,调度失当,致使大將孤悬,数万忠勇身陷绝境,此乃你失察无能之过,按律,当免你监国之职,幽闭思过。”
“轰!”殿內如同炸开了锅。
李亨一党眼中狂喜几乎要喷薄而出,李瑛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衝头顶,眼前阵阵发黑,身体晃了晃,全靠一股意志死死钉在原地。
张九龄等人脸色煞白,嘴唇哆嗦著,却一个字也吐不出。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绝望即將吞噬一切时,李隆基的声音再次响起,带著一种冷酷的权衡:“然则”,他盯著李瑛惨白的脸,“『围蕃救勃』之策,胆识过人,终使勃律重归大唐掌握,此乃大功一件,功过相抵,朕暂不追究你大非川之失。”
峰迴路转,李瑛猛地抬头,眼中死灰里迸出一丝微弱的光。
“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李隆基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朕命你,戴罪立功,解库山之围,击退乞力徐大军!若成,前罪一笔勾销,若不成....”他嘴角微微一动,“你这太子之位,便让予贤能,做个富贵閒人,了此残生罢!”
“父皇!”李亨急得踏前一步,这哪里是惩罚?分明是给了李瑛翻盘的机会。
李隆基看也不看他,目光转向李亨,语气不容置喙:“忠王李亨与李林甫所言,亦是老成谋国。河西空虚,確需大將坐镇,震慑宵小,稳定人心!”
他金口一开,定下乾坤,“著哥舒翰、王忠嗣,即日点齐陇右精骑一万,长安北衙禁军五千,连夜开赴凉州,接管河西节度使府防务,整军备战,不得有误。”
“圣(父)上(皇)圣明。”李亨与李林甫眼中闪过一丝得色,虽未能彻底扳倒太子,但河西这块肥肉,终究是落入了他们囊中。
哥舒翰、王忠嗣,皆是忠王一系悍將,王维那个凉州留守御史,在两位沙场宿將面前,不过是个摆设。
“退朝!”李隆基拂袖转身,明黄的身影在侍从簇拥下消失在殿后深沉的阴影里,留下一个死寂又暗流汹涌的朝堂。
他最后的裁决,像一把双刃剑,悬在了太子头顶,却也暂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河西,更將两个儿子推向了更激烈的角斗场。
散朝的钟磬声沉闷地敲响,百官鱼贯而出。
李瑛脚步虚浮,脸色依旧惨白如纸。
薛愿默不作声地跟在他身侧,警惕地留意著周围投来的各色目光,有幸灾乐祸,有同情怜悯,更多的则是冷静的审视,是否这位曾经炙手可热的太子爷还能否追隨?
“殿下,回东宫吧?”薛愿低声问。
李瑛却置若罔闻,他没有走向那象徵著储君威仪的东宫方向,反而脚步一转,径直穿过肃立的禁军,走向宫门。薛愿一愣,旋即快步跟上。
两匹快马被牵来,李瑛一言不发,翻身上马,猛地一夹马腹,骏马嘶鸣,如离弦之箭衝出朱雀门,直向长安城外奔去。
薛愿不敢多问,紧紧跟上。马蹄踏过御街石板,踏过城外官道,最后拐上了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