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一拳打到棉花上(1/2)

紫宸殿內,金炉吐瑞,暖香氤氳。

初秋的阳光透过高窗洒下,在光滑如镜的金砖地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徒增了殿宇凝重的神圣气息。

皇帝李隆基靠在御座软榻上,神態怡然自得放鬆,忠王李亨侍立下首,脸上带著恰到好处的恭谨,正详细稟报著即將到来的千秋节庆典筹备事宜。

“父皇,儿臣以为,值此盛世华年,千秋节当彰我大唐海晏河清、万邦来朝之气象。”

“擬於兴庆宫萼相辉楼前,起九层彩灯山,以金箔饰之,夜放光华,亮如白昼。”

“再命教坊司排演新制《霓裳羽衣》全本,增西域龟兹乐部百人,胡旋舞伎三十六人,另於曲江池畔设百戏杂陈,长安、洛阳两市商贾精选奇珍异宝,供万民同乐。”

李亨的声音抑扬顿挫,描绘著盛大的蓝图,目光时不时扫过御座,观察著皇帝的反应。

他的意图清晰如镜,用一场空前绝后的奢华庆典,得到父皇的欢心,收穫民间的鲜掌声,巩固自身地位,一扫近期被太子李瑛掣肘的颓势。

听完匯报,李隆基微闔的双目绽放出异样的神采,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击,脸上露出些许嚮往之色:“嗯....萼楼前灯山耀,霓裳羽衣动天下,很好,亨儿用心了。”

唐明皇对奢华的享受向来缺乏抵抗力,李亨的提议精准地搔到了痒处。

“为父皇贺寿,儿臣自当竭尽全力,不敢言苦。”李亨心中暗喜,面上愈发恭顺。

就在此时,殿外內侍高声唱喏:“监国太子殿下覲见!”

殿內的和谐气氛瞬间被打破。李亨眼底漫上了一丝阴霾,迅速垂首掩饰,李隆基也睁开眼,看向殿门。

李瑛一身杏黄太子常服,步履沉稳,踏入殿中。他身后跟著风尘僕僕却神采奕奕的薛愿,薛愿怀中抱著一个沉甸甸的锦盒。

阳光勾勒出李瑛挺拔的身影,他脸上带著长途跋涉后的些许疲惫,眼神却锐利如初,能穿透殿內浮华的暖香与涌动的暗流。

就连自负如李隆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儿子一举一动,颇具皇者之姿,令人心折,可越是这样,越证明了他当年看走了眼。

这对於一代帝王来说,是无形的挫败,所以他,仍然不喜欢李瑛。

“儿臣李瑛,参见父皇。”李瑛躬身行礼,声音清朗,目光平静地扫过御座旁的皇弟。

“太子平身,平卢边患,辛苦你了。”李隆基抬了抬手,语气听不出太多情绪,“安禄山....如何了?”

李瑛站直身体,从王维手中接过木匣,双手奉上:“托父皇洪福,平卢军务已由李光弼將军暂时接管,军心初定。”

“此乃安禄山亲笔所书奏疏。”

一名內侍连忙上前,接过奏疏,转呈御前。

李隆基拿起奏疏展开,正是安禄山自请辞去幽州、平卢两镇兵马使职务,並“恳切”保举左金吾卫將军李光弼接任的辞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