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决意东进(1/2)

隨即他又看向刘宗敏、牛金星等人,最后落回那三样“信物”上。

“宋军师,你怎么看?”

李自成將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语、仿佛神游天外的开国大军师宋献策身上。

宋献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

他捻著頜下几根稀疏的鬍鬚,沉吟片刻:“陛下,星象显示,紫微晦暗,帝星飘摇,正是取而代之之时机。”

“然彗星袭月,主刀兵之灾,亦警示妄动有险。”

“崇禎此议暗合『鴆酒止渴』之象,甜中有毒,那毒杯便是明证,其人毫无诚意,意在拖延。”

“我等若受其蛊惑,顿兵不前,只怕军心士气懈怠,反中其计,不如以雷霆万钧之势继续东征,以战养战,则星象必转,大吉。”

他的话语带著玄虚,但最终落脚点仍是主战,符合大多数武將的期望。

不过故弄玄虚后,宋献策又出言道:“陛下、牛丞相、刘將军,献策以为此事绝非简单的军事欺诈或缓兵之计,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崇禎皇帝乃至明廷內部已然发生的剧变。”

“诸位请看,偽印、毒杯、空头敕书此三物,哪一样是堂堂一国君主正常议和该有的手段?”

“尤其是这鴆杯,杯內虽未藏毒,可此乃阴私鬼蜮之术,绝非光明正大之国策,崇禎竟使出如此下作手段,只能说明两点。”

“其一,他已方寸大乱,黔驴技穷,为了爭取时间已不择手段;其二,明廷內部必然经歷了我们尚不知晓的巨大动盪,使得崇禎不得不行此险招。”

最后他转向李自成,不急不缓道:“陛下,此刻崇禎最缺的就是时间,他越是如此不计代价、甚至自毁声誉地想要拖延,就越证明其內部空虚脆弱到了极点。”

“这正是我军雷霆东进、一举底定乾坤的天赐良机,岂能因对方一番漏洞百出的恐嚇而迟疑不前。”

“至於所谓三路合围,献策敢断言绝无可能,左良玉跋扈,张献忠梟雄,岂是崇禎一道圣旨就能调动?”

“他们之间猜忌已深,互不统属,短期內绝无联合可能,我军当抓住战机,速取太原,威慑京畿,则大局可定。”

宋献策的分析鞭辟入里,既有战略高度,又点出了明廷的內在危机,引得不少將领点头称是。

刘宗敏虽然不喜欢宋献策老是装神弄鬼的模样,但对他判断战机的能力还是认可的。

一旁的顾君恩此时也补充道:“陛下,大军师所言极是,我军新破潼关气势如虹,正当乘胜追击。”

“崇禎若真有实力反击,何必行此鬼蜮伎俩,且『先取关中,再图北京』之策本就是我等既定方略。”

“如今关中已定,岂能因一言恐嚇而止步,当继续东进,不过为稳妥起见,牛丞相探查三方动向之议,亦可並行。”

权將军田见秀主管后勤,他考虑得更实际一些:“闯王,大军粮草转运已备,数十万將士嗷嗷待哺,箭已在弦,若此时停顿,空耗粮秣,士气亦会受损。”

“不如按原计划东进,同时广派哨探,密切关注各方动静,若左、张、黄真有何异动,我军再调整部署亦来得及。”

李过、刘芳亮等將领也纷纷附和,主张继续东进,但同意加强情报侦察。

李自成端坐其上,默默听著麾下文武的爭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著座椅扶手上的兽头雕刻。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好了。”

两个字,瞬间让嘈杂的大殿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听到眾人的的意思,李自成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崇禎小儿诡计多端,想用这点小恩小惠和空口白话绊住咱的脚步,那是做梦。”

“太原,一定要打;北京,也一定要去。”

刘宗敏等人闻言,脸上顿时露出喜色。

“但是。”李自成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扫过眾人。

“牛丞相和宋军师的话也有道理,咱们也不能完全当了睁眼瞎,万一左良玉、张献忠那两个王八蛋真被崇禎说动了呢?”

他沉声下令:“刘宗敏、李过,进攻太原的准备照常进行,给咱把兵练好,把粮草备足。”

“牛金星,你负责从吴甡嘴里再掏点东西出来,看看北京城里到底是个什么光景。”

“宋献策,你立刻选派精干机灵的探子分头去武昌、四川、还有黄得功的防区给咱仔细打探。”

“左良玉到底动没动?张献忠在干什么?黄得功的兵在哪?要有確实消息,立刻回报。”

“京城里的那些暗桩也让他们动起来,看看崇禎到底还有多少家底,咱要心里有数。”

这番安排,既坚定了东征的决心,安抚了主战派,也採纳了谨慎派的部分意见,做了风险排查。

“都去准备吧!”李自成挥了挥手。

眾文武躬身行礼,陆续退出大殿。

李岩隨著人流走出大殿,但他的眉头依旧紧锁,脸上並无多少喜色,反而带著一丝难以化开的忧虑。

与他交好的后营制將军高一功走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李爷怎么了?闯王已经决意东征,怎地还愁眉不展?莫非还在想那议和之事?”

高一功是李自成的妻弟,性格相对直爽憨厚,与李岩私交不错。

李岩停下脚步,看了看左右无人注意,压低声音反问道:“一功,实话告诉我,你內心是想议和,占著陕西甘肃当个太平王爷,还是想继续打下去,直取北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