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举荐之才(2/2)
“特別是家道中落,深知民间诉讼冤屈的。”
接著他拿起一份卷宗,重重拍在案上:“看看这个,顺天府宛平县典史,冯吉。”
“区区未入流,去年硬是顶著上官压力,查清了通州卫指挥使侵占军屯田千亩的大案,虽最终被压了下来,但卷宗里条理清晰,证据链完整,此人可用。”
隨后他又拿起一份:“还有这个,原扬州府江都县丞,周顺昌。”
“因查办盐商勾结漕帮大案,得罪了南京守备太监被罢官回乡,此人刚直不阿,精於查帐,立刻行文地方徵调其入京,暂补都察院经歷司缺。”
“大人。”一位刑部主事犹豫道:“这些人资歷太浅,骤登高位,恐难服眾,也易遭人攻訐…”
“服眾?攻訐?”李邦华冷笑一声。
“皇上要的是能撕开黑幕的刀,不是和光同尘的菩萨。”
“都察院从今日起就是大明的獬豸,只认律法,不认人情,只问忠奸,不论资歷。”
“谁不服,就让他来跟本官的尚方宝剑说话。”他猛地抽出御赐的宝剑,冰冷的剑锋在烛光下闪烁著慑人的寒芒。
“明日午时前,把名单和这些人的主要事跡,简明扼要给本官呈上来,皇上等著看。”
---
更漏滴滴,夜色已深。
乾清宫东暖阁內,烛火依旧明亮。
朱明没有就寢,他披著一件素色的袍子,站在巨大的《大明舆图》前,手指无意识地划过辽东那片被涂成暗红色的区域。
王承恩悄无声息地走进来,將几份墨跡未乾的名单轻轻放在御案上。
“皇爷,英国公、范阁老、李总宪……那边第一批荐才的名单都呈上来了。”王承恩的声音带著一丝疲惫。
朱明转过身,走到御案前。
他拿起了最上面那份来自范景文的名单。
名单上除了几个他略有耳闻的“技术官僚”名字。
列在首位赫然是三个在正统官场看来堪称离经叛道的人物。
屡试不第的农学狂人陈子龙,痴迷百工的“匠痴”宋应星,与西人廝混的”奇技淫巧”之徒王徵。
后面附著范景文力透纸背的荐语:“此三人或精农桑之本,或通百工之巧,或晓西器之利,皆怀经世济民之实学,乃新政亟需之干才,当破格擢用,委以专责。”
见此,朱明的嘴角勾起一抹深沉的笑意。
这笑意里有欣慰,更有一种將遇良才的快意。
范景文这个老臣读懂了他的心思,新政的根基,不在高谈阔论,而在夯土垒石。
他放下范景文的名单,又拿起李邦华那份。
上面多是些品级低微甚至不入流的“刺头”、“强项吏”。
只不过这些人的名字虽然陌生,可他们的事跡却透著硬骨头的气息。
最后是张世泽和王家彦联名的奏报,除了几个勛贵旁支的子弟,核心是一条简单粗暴的募兵令:
流民青壮,应募即发餉银,立功即授田,阵亡者家眷享田赋永免。
字里行间透著一股以利驱人、快刀斩乱麻的狠劲。
朱明的手指轻轻敲击著桌面,发出篤篤的轻响。
“王承恩。”朱明的声音在静夜中格外清晰。
“老奴在。”
“传旨:明日刑场设观刑台,范景文、李邦华、张世泽所荐名单上之人只要在京的,都给朕请来,让他们好好看看。”
他要让这些未来的“新血”亲眼目睹贪官污吏的下场。
也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將要建设的是怎样一个浴火重生的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