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下山(2/2)

这老道脾气上来,连终南山也不回了。

当即搬出洞霄宫,在临安城外大明山结草为庐。

每日开坛讲经,广收门徒,前来投奔的江湖豪杰络绎不绝。

不过旬月,这大明山竟成了江南第一大道场。

......

与丘处机的遭遇截然不同,马鈺一行北上可谓顺风顺水。

一来全真教在北方根基深厚,信眾如云。

二来此时蒙人在河南、山东等地尚未建立严密统治,多赖汉人世侯自治。

这些手握实权的汉人將领,见全真仙长驾临,哪个不是倒履相迎?

莫说乡野间的道观香火鼎盛,便是各省首府,也有世侯设下素斋,以弟子礼相待。

马鈺等人本担心结交武將是桩难事,不想这些世侯反倒主动递帖拜謁,將“重阳真人“的牌位供在家中。

如此一来,淮河以北的传道之事,竟似水到渠成。

那些世侯们不仅开放辖地任其传教,更將子弟送入全真门下。

短短数月,全真教在北方声势更胜从前。

除此外,更有一桩意外之喜——郝大通飞鸽传书,言明朱厚熜心心念念的那位“治世之才“,此刻正在武安山中清修。

此人日后辅佐元世祖开创大元王朝,堪称忽必烈的谋主。

朱厚熜得讯,当即亲笔修书一封,命人快马送往河北。

在他谋划的棋局中,大弟子杨过是未来征战天下,开疆拓土的雄主。

二弟子张宗演道心澄明,当执掌道门,以教权制衡皇权。

而这位“山中宰相“,正是三足鼎立中最后的一环——以相权调和二者,共治天下。

......

与全真七子虽远隔千里却消息频传不同,前往巩州的郭靖反倒是最后才有音信。

原来这位郭大侠持著丘处机的亲笔书信,日夜兼程赶到巩州城。

那汪世显虽是汪古部人,却仰慕中华文化已久,听闻大侠郭靖到访,当即大开中门,以贵宾之礼相迎。

二人一见,竟如故交。

郭靖见这异族將领通晓汉家典籍,言谈间儘是保境安民之念,不由心生敬佩。

汪世显则早闻郭靖镇守襄阳的威名,对其兵法韜略更是推崇备至。

待看到丘处机亲笔手书,汪世显才知自己的归附之议已惊动这位道门巨擘。

虽未见朝廷明詔,但全真掌教亲自前往临安面圣斡旋,已让他吃下定心丸。

须知在陕甘之地,全真教一纸法諭,比蒙古大汗的金牌更令人信服。

那些遍布乡野的道观,哪个不是一呼百应?

於巩州盘旋月余,正当郭靖欲告辞返山之际,忽有探马来报:蒙古铁骑先锋已抵兰州城外。

为安汪氏军心,郭靖当即决定留下。

他向汪世显借了八百精兵,在遍布陇右的汪氏族人策应下,夜袭蒙古军设在狄道的粮仓。

是夜,火光冲天,蒙古西路大军积攒半年的粮草尽数化为灰烬。

这一把火,不仅烧断了蒙古人西进的步伐,更將汪氏一族与全真教牢牢绑在一处。

自此,西北军中无人不知郭大侠威名,那些首鼠两端的念头,也隨著粮仓的烈焰烟消云散。

......

闻得西北军情,朱厚熜当即决定,让杨过提前下山,率领三千由古墓武库装备齐整的新兵,急赴陇右。

要这弟子在郭靖帐下,於血火烽烟中淬炼锋芒。

虽有凶险,但杨过是身负大气运者,自当履险如夷。

“唯有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帝王,方能在龙椅上坐得安稳。“朱厚熜望著弟子远去的背影,暗自思忖。

而他自己也动了出山的念头,因为龙虎山来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