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清和真人(1/2)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终南山晚霞氤氳,一缕清越的道韵自丹崖深处飘荡而出,在云海间流转迴旋。

循声望去,在一座不起眼的山峰半腰,有处丈许见方的石坪。

一位道人正慵懒地斜倚在臥牛石上,漫声吟唱著道歌。

暮光透过苍松翠柏,在青色道袍上投下斑驳光影,衬得他愈发仙风道骨,逍遥自在。

正当道人怡然自得之际,一阵细微的“嗡嗡”声,由远及近而来。

他耳力极好,一双丹凤眼驀然睁开,眸中似有剑芒闪过。

“小傢伙今天怎来得如此之晚?难道你家那位古墓主人,也会有琐事缠身?”

那道人唇角微扬,悠然將右手伸出,不多时便有一物轻巧地落在他的掌中。

却是一只通体雪白的玉蜂。

这蜂儿比寻常蜜蜂大上许多,竟灵性十足,落在掌心也不蛰人,只是轻轻振翅,似在催促一般。

“好好好,“道人失笑道,“果然虫如其主,都是一般性急。”

说著左手一翻,亮出一个仅有小指节大小的纸卷。

“拿去吧,这是新的一章,够你家主人琢磨几日了。”

那玉蜂早已做惯了信使,熟练地用六条细足钳住纸卷,双翅一振便腾空而起。

转眼间,化作一抹白影消失在苍茫林海之中。

望著玉蜂离去的方向,道人沉默良久,抬首见天边晚霞似火,掐指一算,已是酉时三刻。

正是采西山暮靄炼坤离真水的时辰,道人当即盘坐青石之上,五心朝天,意守丹田。

霎时间,周身三百六十五处穴窍如漩涡骤起,將瀰漫山间的暮靄之气尽数吸纳。

这些天地精华循经脉流转,每运行一周天,便凝练一分,最终化作精纯真气,如百川归海匯入丹田。

如此循环往復三十六周天后,道人头顶忽有清气升腾,在离顶一尺处凝结成一朵含苞待放的青莲。

那莲苞灵性十足,竟向著四方各拜九次,方才化作一缕青气,復归道人紫府。

“吁~~~”

待清气入体,道人从口鼻中呼出三道乳白色浊气,如三柄利剑般离体丈许才被山风搅乱,散於林间。

功行圆满,道人依旧端坐不动,眉宇间反现一丝忧色:

“朕来此间修道已逾三载,任督二脉俱通,天地二桥无碍,先天功几至大成。”

“按理说大道可期,本该欣喜,为何近来总觉心悸难安,如芒在背?”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莫不是这先天功......”

正思量间,崖间小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道人倏然睁眼,只见一名青衣道童正跌跌撞撞地奔上山来。

“哎,脚下且慢些,莫要跌倒。”

不见道人有何动作,人已出现在三丈之外,仅几步便来到道童面前,一手將他扶住。

“师、师叔......”小道童不过十一二岁年纪,跑得急了,红扑扑的脸蛋上掛满汗珠。

“有......有贼人结伙闯宫......师祖命我来请你......”

道人並未急著询问贼人之事,只是轻轻拭去道童额角的汗珠。

待他气息平復,这才从怀中取出一个青瓷小瓶,放在那肉乎乎的小手上。

“玉蜂浆!”

道童眼睛一亮,迫不及待拔开瓶塞,深深嗅了一口,沁人心脾的蜜香让他眯起了眼睛。

回味良久,他才恋恋不捨地塞回木塞,將瓷瓶仔细藏进怀里。

“既如此喜爱,为何不尝一口?”道人含笑问道。

小道童咧嘴一笑,露出两个小酒窝:“明月还在观中,我留著和他一起尝。“

道人闻言朗声大笑,一把將道童抱起放在肩头。

在孩童银铃般的笑声中,他纵身一跃,如白鹤展翅般从崖顶飘然而下。

只见他足尖轻点松枝,每一次借力便能凌空滑行十余丈,青色道袍在云霞间翻飞,转眼便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上。

-----------------

话说,这中年道人不是別人,正是全真教三代首徒,长春真人丘处机座下最得意的弟子——清和真人尹志平。

只是,此尹志平早已不是那个跟隨丘处机远赴蒙古大漠的全真弟子。

他躯壳里住著的,却是从三百多年后大明王朝穿越而来的灵魂——那位痴迷长生之术的“万寿帝君”。

三年前,嘉靖帝朱厚熜自混沌中醒来,忽觉灵台剧震,前世今生的两股记忆在脑海中纠缠融合。

待他神思稍定,发觉自己竟成了重阳真人门下——长春子丘处机的亲传弟子,未来执掌全真教门的清和真人。

这位曾经的嘉靖皇帝怔然良久,继而抚掌大笑。

想他前世,在紫禁城中苦修数十载,炼丹服饵,扶乩问卜,却终究难逃生死大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