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全面调查(月票加更)(2/2)
陈耀豪心头一暖,伸手將女儿重新揽入怀中,感受著她软软的小身子依赖地靠著自己。
这些日子在商界奔波劳碌,唯有回到深水湾的家中,抱著女儿,看著妻子,方能真正放鬆下来。
他抬头望向李宜敏,突然问道:“什么时候给我生二胎?”
李宜敏先是一证,隨即莞尔一笑,眼波流转间带著几分俏皮:“老爷给,我就生。”
陈耀豪朗声笑起来,伸手將妻子也揽到身边。
九月看著父母,不明所以地也跟著笑起来,银铃般的童声在客厅里迴荡。
窗外,深水湾的夜色渐浓;窗內,一家三口的笑声温暖了整个夜晚。
在这个充满算计的世界里,这一刻的温情显得如此珍贵而真实。
新加坡7-11便利店的办公室里,负责人廖博文独自坐在办公桌前,目光凝滯地落在摊开的一叠文件上,眉头紧锁,神色凝重。
由於新加坡市场盘子不大,他目前肩负著整个集团的运营管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
7-11便利店在当地的发展势头原本相当不错一一自首次五店同开之后,规模已顺利扩展至十二家。
依照计划,年底前要达到香江总部设定的二十家目標根本不成问题,甚至极有可能超额完成。
然而,就在几天前,香江总部突然下达指令,要求他对红牛饮料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做紧急调查。
原本以为只是一次常规摸底,结果却令他大吃一惊:红牛的市占率不仅惨澹垫底,还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
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回想红牛初上市之时,在地推团队精准的线下推广和大量gg资源的加持下,市场反响一度热烈,產品迅速铺遍了狮城大街小巷的士多店,甚至一度出现断货。
廖博文原本坚信,红牛会延续在欧美和港澳地区的火爆势头,成为又一款明星功能饮料。
可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
“没道理啊——”他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打著桌面,说道:“听说红牛在美国、香港、
濠江都卖得非常好,为什么偏偏在新加坡偃旗息鼓?”
是定价策略出了问题?
还是渠道铺设不够精准?
又或者,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触达目標消费群体?
各种猜测不断在他脑中翻腾,却始终找不到那个关键的错误节点。
他知道,这个问题必须儘快找出答案。否则,不仅年度绩效可能被一票否决,这一年所有的努力,也恐怕要付诸东流。
他心烦意乱地走出办公室,决定亲自去市场上转一转,既是为了实地考察红牛的销售情况,也想藉此排遣心中的烦闷。
信步来到一家街角的士多店,他的目光很快锁定在冷饮柜旁。
这一看,却让他心头一紧。
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以及几款本地品牌的功能饮料卖得如火如茶,店员补货的身影几乎没停过,货物流转极快。
而与这片繁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旁的罐装红牛被挤到了冷柜的角落,几乎无人问津。
偶尔有顾客拿起来打量片刻,犹豫几下,又放回原处,最终选择的仍是熟悉的汽水。
直观的场面,比报表上的数字更具衝击力。
廖博文的心情一下子沉到谷底,
他默默站在不远处,持续观察了近两小时。
进店顾客络绎不绝,买汽水、啤酒、果汁,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最终拿起红牛。
廖博文站在便利店的冷柜前,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难道问题出在口味上?
他立刻转身走向附近的几家茶餐厅和食阁,这里是新加坡人日常用餐的地方,也是饮料消费的重要场景。
他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地人在点饮料时普遍偏爱甜度较高的饮品,就连咖啡和茶都会特別要求“多”。
与此同时,在濠江一家屈臣氏的办公室中,魏浩翔正对满仓库滯销的百事可乐发愁。
目前,整个集团在濠江市场的业务重心仅在於三款饮料:可乐、红牛和蒸馏水。
红牛自然不用多说一一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市场,仅靠每晚几家大酒店就能卖出几百件;连蒸馏水也销量平稳。
可偏偏是百事可乐,始终打不开销路。
別说与可口可乐抗衡,就连一些本土小品牌的汽水也都卖得比它好。
魏浩翔沉重地嘆了口气,脸上笼罩著一层愁云。
最近香港总部频频催促他提交一份饮料市场报告,可面对这样的销售落差,他实在不知该如何下笔。
魏浩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明白光在仓库里发愁解决不了问题。
他抓起笔记本,决定亲自去市场上寻找答案,
他没有率先前往大型超市或连锁便利店,而是径直走向那些散落在濠江街头巷尾的传统杂货店和社区小卖部。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销售点,恰恰是当地饮料市场最真实的毛细血管。
在一家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老字號杂货店门前,他停下脚步。
店门口堆著几箱正在促销的饮料一一正是百事可乐,
店主是位穿著汗衫的老伯,摇著蒲扇听著收音机。
“老板,生意不错啊。”魏浩翔笑著搭话,递上一支烟说道:“想问问,这百事可乐卖得怎么样?”
老伯警了一眼那堆货箱,摇摇头道:“年轻人,別提啦。这批货摆了三四天,才卖出去两三箱。对面的可口可乐一天就卖完嘍。”
“怎么会这样?是价格问题吗?”
“价钱都差不多。”老伯接过烟,点燃后说道:“但年轻人就是认可口可乐,才不管你是不是百事可乐呢。”
他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你看看那边——“
老伯指向对面街边的茶餐厅。正值下午茶时间,魏浩翔注意到,几乎每张餐桌上都摆著可口可乐的玻璃瓶,而百事可乐的身影却寥寥无几。
隨后的几天,魏浩翔又走访了多家餐饮场所。在一家颇受年轻人欢迎的西餐厅,他与经理聊了起来。
“我们试过推百事可乐套餐。”经理坦言道:“但很多客人会特意要求换成可口可乐,甚至愿意加钱。后来我们索性就不进百事了。”
更让魏浩翔惊讶的是在学校周边小卖部的发现。放学时分,学生们蜂拥而至购买饮料,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几乎没有人特意选择百事可乐。当他拦住几个中学生询问时,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百事?太甜了吧,喝起来像药水。”一个男生毫不避讳地说:“可乐才是正宗味道。”
隨著调查的深入,魏浩翔逐渐发现了一个被总部忽略的事实:在濠江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市场,消费者对可口可乐有著近乎固执的品牌忠诚度。
百事可乐不仅输在口味偏好上,更输在了一种深植於本地消费文化中的认知惯性。
夜幕降临,魏浩翔的笔记本已经记满了观察记录和数据,心中渐渐浮现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或许百事可乐在濠江的困境並非源於销售策略的失误,而是品牌本身与本地消费者之间存在著一种难以逾越的情感隔。
第二天,他召集市场团队,下达了新的指令:“暂停一切促销活动,我要你们深入街头,去听听濠江人真正想喝什么。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
香港总部要的不仅仅是一份解释销售数据的报告,魏浩翔现在明白了,他需要提供的是一个重新理解濠江市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