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降维打击(1/2)
第152章 降维打击
狮城。
在发现红牛销售表现不佳的初步原因后,廖博文为进一步获取准確的市场数据,组织团队在数家核心门店开展了一次系统性的消费者口味盲测。
此次测试共招募了300名不同年龄层和职业的消费者,男女比例接近1:1。
测试採用双盲设计,分为原版红牛与增版红牛两组,参与者需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品尝两种饮料,並从口感、甜度、风味偏好等维度进行评分。
最终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明確表示更偏好加版本。
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在18-35岁年龄段及高频功能饮料消费群体中,这一偏好比例甚至超过85%。
多数参与者认为,原版红牛“药味较重、后味偏苦”,而增版本“更顺口、更解渴”,更適合新加坡湿热的气候。
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年轻受访者表示道:“原版红牛对我来说有点苦涩,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喝起来更甜、更有衝击力的功能饮料。”
另一位经常熬夜驾车的的士司机则坦言道:“原来的味道太淡,甜度不够,还不如喝可乐提神。”
廖博文在深挖数据后意识到,新加坡消费者对功能饮料的甜度预期显著高於红牛全球標准配方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人体对分的需求增加,本地消费者普遍倾向於选择甜感明確、口感饱满的饮料以快速补充能量。
此外,调研还显示,一些本土小品牌儘管在功能性成分上远不如红牛,却因甜味適中、价格亲民而占据相当部分市场份额。
这从侧面印证了“甜度”在当地消费者决策中的关键影响。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我们可能过于坚持全球统一配方,”廖博文在团队復盘会议上指出,“却忽视了区域市场的味觉文化。在新加坡,『好喝”和『够甜”反而是比『成分更强』更重要的购买动力。”
基於这些发现,他撰写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包含消费者原始数据、偏好分析、竞品对比及气候文化分析,明確建议总部为东南亚市场开发一款高甜度特供版红牛。
同时,他也初步擬定了包括產品试饮、甜味导向传播、渠道促销在內的本地化营销方案,待总部批准后可迅速推进。
这一次,廖博文確信,他摸清了问题的核心。
与此同时,来自美国和香港的大规模消费者问卷调查结果,也正通过传真陆续送达陈耀豪的办公室。
庞志鸿整理好报告,向陈耀豪匯报:“陈生,可乐在港澳两地的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普遍认为我们的產品甜度偏高。相反,新加坡市场则反馈红牛甜度不足。”
陈耀豪一边翻阅报告,眉头逐渐紧锁,沉吟片刻后问道:“从这些结果中,你看出了什么?”
庞志鸿谨慎地回答:“我认为,我们应当针对新加坡市场提高红牛的甜度,同时降低港澳地区可乐的甜度。”
“就这样吗?”陈耀豪目光锐利地看向他,严肃的回道:“我们之前的问题在於过於本位主义以为一个產品在某一市场成功,就必然通行全球,却忽略了深入当地市场、理解消费者习惯的必要性。
市场始终在变,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但我们却固守一成不变的產品风味,没有及时因应调整。”
他站起身,指示道:“对於港澳市场的可乐,除了调整甜度,更要强化与年轻群体的互动。他们才是未来的消费主力。
我建议多赞助本地青年文化、体育或音乐活动,增强品牌认同与情感联结。”
“明白,陈生。”
陈耀豪话锋一转:“超市优惠券派发的计划,进展如何?”
『预计下个星期正式启动。”
“这件事你也必须做透区域调研,”陈耀豪语气严肃,“竞爭白热化的地带多发,一般区域则控制发放量,精准投放。若再出紕漏,你来负责。”
“是,陈生。我会亲自跟进。”
午后,北角的春秧街市集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百佳超市门口支起了一个鲜红色的促销摊位,“满50减10”的醒目横幅在微风中轻轻飘扬。
几名身穿整齐制服的促销员正热情地向过往行人派发优惠券。
“阿姨,拿张券吧!买菜也能用!”一位年轻的促销员將一张彩色优惠券塞进刚买完菜准备回家的陈太太手中。
陈太太停下脚步,推了推老镜,仔细端详著券面上的小字:“真的减十块?有没有隱藏条款啊?不会又要买满几百块才能用吧?”
一旁拎著菜篮子的李太太凑过来看了看:“我看看-,真的写著满50就减10块呢!不过他们家的东西平时卖得贵,减完可能还不如街市便宜!”
几位主妇围成一团,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百佳终於知道做促销啦?”
“不就是套路嘛,让你进去多买点!”
“不过说真的,如果买油买米,减十块还挺划算的——”
就在主妇们还在权衡利弊时,中环写字楼间楼下的7-11便利店也迎来了午间高峰。
穿著笔挺西装的白领们鱼贯而入,很快注意到了收银台前新设的优惠券架。
“哇!满30减5?”投行助理cathy拿起一张设计精致的优惠券,惊讶地对同事说:“连7-11都推出满减券了,真是从来没听说过!”
旁边的kevin正在买午餐三明治,闻言笑道:“这下好了,每天买咖啡都能省一点。不过你说他们突然这么大方,是不是要有什么大动作?”
金融才俊ale笑著道:“如果我每天午餐都在这儿买,一个月能省下150港幣,一年就是1800
港幣!这优惠力度不错啊。”
短短一个下午,印著百佳和7-11標识的优惠券就像蝴蝶一样飞遍了港岛南北。
不论是市井街坊还是精英白领,都被这种新鲜的促销方式吸引了目光。
有人怀疑是商家的头,有人已经开始盘算如何最大化利用优惠,但无论如何,陈耀豪的第一步棋,已经成功引起了全城的討论。
就在百佳和7-11的优惠券如彩蝶般飞遍港九的同时,这场突如其来的促销风暴在不同角落激起了截然不同的涟漪。
在湾仔道经营了“昌发杂货”超过二十年的刘老板,此刻正站在自家店门口那略显褪色的遮阳棚下,望著马路对面百佳超市门口熙熙攘攘的人流,眉头锁成了深深的“川”字。
初夏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照在他沁出细汗的额头上,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死死地盯著对面。
他那双因常年搬运货物而粗糙发黄的手,正紧紧捏著一张员工刚刚小跑著取回来的优惠券,纸张边缘已被他捏得微微发皱,指尖甚至因为用力而有些发颤。
“疯了吧!哪有这样做生意的?”他终於忍不住从牙缝里挤出这句低声的咒骂,声音乾涩而压抑。
他转过头,对著店里正在默默清点存货的妻子说道,语气里带著一种难以置信的愤和深深的无力感:
“他们这些大集团,根本不在乎一时亏本,就是要用钱砸死我们!这种价格战,我们怎么跟得起?我们卖一箱油才赚几个铜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