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视察工业园区(1/2)
第102章 视察工业园区
1975年10月28日,星期一,早晨。
五辆黑色平治轿车组成的车队,沉稳地穿过狮子山隧道,驶上了通往新界的大埔公路。
此时尚在开发初期的沙田新市镇,远非后世繁华模样,公路两旁视野开阔,车流稀少,大片未开发的农田与葱鬱的山坡构成主色调。
偶尔能看到推土机轰鸣作业的痕跡,一场轰轰烈烈的填海造陆运动正在沙田湾沿岸展开。
车队此行的目的地,是位於沙田火炭的荣耀科技工业园区。
今天,是园区正式破土动工的典礼日,顺便对沙田项目进行一次考察。
陈耀豪坐在为首轿车的后座,目光透过车窗,审视著这片充满潜力却也面临诸多挑战的土地。
远处的沙田马场填海工程已初露端倪,巨大的机械正忙碌地削平山体、搬运土方。
他想起传闻,单是这马场项目,就需要移平整整四座山头,工程之浩大可见一斑。
更近处,沙田首个公共屋邨,沥源邨的骨架已然嘉立,预计明年便能初步入伙,为未来的工业区提供基础居住配套。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残存的沙田墟市,新旧交织的景象预示著这片土地即將经歷的剧烈变迁。
车队抵达火炭工业园预定地。站在尚显空旷的工地上,陈耀豪环顾四周,將沥源邮的工地、远处的填海轮廓以及残存的墟市尽收眼底。
他眉宇间带著一丝凝重,转身向陪同在侧的荣耀科技工业园项目负责人张年华问道:
“园区建成后,员工数量会迅速增加。旁边的沥源邨和后续的屋邮建设,能否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
张年华立刻匯报导:“陈生,居住方面,政府规划是跟得上的。沥源邮明年初步入伙,紧接著旁边的禾邨也会动工兴建。
这些都是公共屋邮,能解决相当一部分基层员工的居住。
此外,私人发展商也看好沙田前景,相信商业屋邨(私人住宅)也会陆续兴建起来,
满足不同层级员工的需求。”
“嗯。”陈耀豪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但紧接著追问道:“那交通呢?员工总不能都住在沙田,九龙、港岛过来的通勤是大问题。公共运输必须跟上。”
提到交通,张年华的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陈生,这正是我要向您重点匯报的难题北他深吸一口气,继续匯报导:“我们之前为园区配套的交通线路,首选是与九龙巴土合作,申请开通从九龙核心区直达火炭工业园的专营巴士线路。但很遗憾,申请被他们正式拒绝了。”
“哦?”陈耀豪眼神锐利起来,声音低沉道:“你是说雷觉坤有意阻拦?”
张年华谨慎地点点头,说道:“是的,陈生,这次最后入围的两间建筑公司,一家是协兴建筑,另一家九龙建业,你知道,我们最后选择了协兴建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