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753.四王八公赏功名(1/2)
第753章 753.四王八公赏功名
期间有一个相当的爭议,很多追隨张巡多年的人都没有看明白。那便是张巡当初为了儘快收服谢家,对谢家进行了妥协和许愿。以至於出现了有些人不太能理解的局面。
一门双王!
谢堂开国辅运,封临海郡王。
谢光孙推诚宣力,封淮阳郡王。
不过相对应的,文臣之首的叶李封富阳郡王,武將之首的王安节封新野郡王。对於这二位,那无可置喙。既有功劳,又有苦劳,叶李是张巡在淮南开幕之际即来投靠,王安节更是同张巡在常州一道守城御敌的。
论资歷,论功劳,都配得上。况且张巡升座即位,本就要褒扬功臣。人家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给你打天下,图的不就是这张新朝的饭票嘛。
现在谢光孙正在河北前线,兼管山西,防备蒙古。王安节则迁任河南·山东两路安抚制置大使,为之后经略陕西、河西做准备。
除开他们四位,往下封公的则有八位,金应、姚、李让、姜才、张世杰、刘师勇、
张珏、孙虎臣。
孙虎臣在歷史转折之中坚定的支持张巡,虽然北伐没有参战,但其在清君侧中所发挥的作用无与伦比。是他迅速的献出全太后和赵,使得张巡得以在短时间內平定杭州。以他作为標杆,只要从了张巡,应有尽有。
其他人嘛,那都是文治武功皆备。当然更主要的是站张巡站的快,站的早。就像在四川任上的杜滸,他乾礼部侍郎的时候,金应还只是个司官。但他是文天祥的谋主,走慢了一步,不像金应直接跑过来给张巡干大军后勤。
亲疏远近,不就是在这种时候分开的嘛。
对了,阿术也是赐封公爵,但他不在首封那一批里。毕竟作为老对手,还是要有些差別的。但爵赏不可能少了他那份,谁叫他確实是“欣慕来同,仰求王化”呢。作为故元旧臣的领袖,肯定要封要赏。
消息宣布之际,还是引起了些许的风波。为什么只是些许呢?因为实际在京执政的唯有宰相叶李,其他三位郡王都在外镇。
在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统治之中,中央和皇帝的权威在逐步的加强,及至明清,那就算是集封建皇权统治之大成了。在中枢任官的,哪怕是三品,也比在外镇任官的二品在地位上强。
明代哪怕在地方做到了从二品的布政使,如果能够进京当三品的侍郎,那也是欢天喜地,认为升迁。
所以即便京中有人对此议论,却也只是议论。高隆的名位,却不能执掌国政,那吸引到的仇恨目光能少一大半。
担任首,总掌枢垣的叶李,无有可质疑之处。且叶李这人还是有缺点的,那就是“一饭之德必偿,眶毗之怨必报“。虽然等他发跡之后,也没啥人敢招惹他,但认识叶李的人可还大有人在呢。
毕竟叶李真算是“一战成名”,以国子监生的身份上书弹劾贾似道,玩了一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区別是人家贬潮州,他贬漳州。
如今任了宰相,你还骂他?
总而言之,基本上跟著张巡打天下的,那是人人有赏,四百多位指挥使,保底加刺史。有功的加团练使,上不封顶。后世不也有长征不下校的说法嘛,跟著张巡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那就是不下五品刺史。
和唐朝一样,五品及以上,那就是大夫了,只要不分家即全家免税、免役。某种意义上来说,张巡这算是拉了一把隶属於张家自己的“佩剑贵族”。
他们从淮南和常州被拔了出来,想要继续保持免赋役的优势经济地位,就得为老张家服役。干到指挥使,统兵四五百人,便能够保持一家的富贵。
有点参考围绕在法王路易十四身周的那些佩剑贵族的模式,並不享受广大封邑的產出,主要靠法国国王的年金来生活。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唯有上战场爭胜夺城,获取战利品,並得到法王的恩赐,才能保有凡尔赛宫內舞会的一张请柬。
我爷爷我阿玛在山海关从龙入关,把我家一辈子的仗都打完的事,是不可能在张巡这儿发生的。
你给我扛枪卖命,我给你荣华富贵。双方逐渐確立权利与义务的內容,各有分工。当然这是理想中的设计,现在一切草创,还需要渐渐调整。
至於用官?
淮南新官。
凡是在张巡担任崇庆军承宣使,崇庆军节度使,淮南节帅,援川幕府,北伐幕府和建康留府內任职的文官武將,一律编入淮南新官册。同等情况下,选官先用淮南新官。人为的为张巡建立一个完全附庸於自己的军政集团,將统治根基稳固下来。
说白了,张巡是抄完带明抄带清,能抄的这会儿全给他扒拉来。要不是八旗的名声在后世太臭,而且张巡也不是什么以小族临大国,单论八旗在起家初期的用处,其实也有可资借鑑的。
加强版猛安谋克,而且仅看效果,其实算是维持的比较好了。不过张巡乃是汉家皇帝,不需要搞这些“元子,元子。”外朝的欢呼声不停,张巡已经退回內廷,抱著自己的第一个女儿。
“元子颇似二郎呢。”李淑芝笑望看。
“那是自然。”张巡只是欢喜,女儿好啊,在最是无情的天家,女儿远比儿子要省心省事。
“只望她將来能常伴膝下。”李淑真这几个月看著女儿,又想起两个已经开始顽皮的几子,多少想要点一句张巡。
要嫁就嫁在身边,方便时常回家来瞧瞧父母。反正功臣之家那么多,家家都有年轻才俊,选个好的不难。
“怎么?”张巡倒也没准备把元子嫁太远。
即便是要政治联姻,肯定也是联功臣。就算是联松山,松山也不会被张巡放归桓州,
真的去统帅內属蒙古。只不过松山是个蒙古王子,那长相恐怕有点不太符合李淑真的审美。
除此之外,张巡以为李淑真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同她娘家结亲。这一点张母当年也是一样的想法,要是张巡的三姐没有天折,大概率就是要配李让的。亲上加亲,两家联繫更加的紧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