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747.光孙锐意在桓州(1/2)

第747章 747.光孙锐意在桓州

况且又要说了,张巡受了松山的禪让之后,不也是他们蒙古草原的“天可汗”嘛。合法从薛禪汗一系手里接的法统好吧,有说服力的。

以他们可汗的身份,和他们筑台盟誓。你效忠於我,我保你家那顏头人的地位永远不掉,世代传承。

单单就这一条,便足以笼络相当大部分的蒙古部落头领。草原上的规矩谁不懂啊,哪朝哪代不是人脑子砍出狗脑子的斗,一代又一代的部落杀得人头滚滚。

那些小部落,无非就是被兼併,被融合,甚至是被彻底消灭的结局。不如投了咱们张二,给张二在燕山以北放牧牛马。

说起来,隔壁的日本,江户幕府能够稳定二百多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站队诸侯大名一方,巩固嫡子继承制度。

日本的嫡子不是中式的那个意思,在日本嫡男就是被確立了继承权的男子,完全可以是弟弟,

乃至於叔叔。收养之后,成为嫡男,拥有继承权。

江户幕府用武家最高权力,保证了嫡男的继承权。要是家臣敢谋反,敢取而代之,幕府会出面重拳出击。保证诸侯们的家业,在一家一姓之间传递,不会被家臣篡夺。

当然幕府又利用这一招,在早期大量改易外样大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眼下张巡要是能够以中原帝国皇帝和草原可汗的双重身份,来保证一个小小游牧部落头领的家族传承。换成你是那个那顏头人,你也迷醉,

“有理有理。”给张巡的裤腿也量好了,两个裁缝把详细数据记上,便恭恭敬敬的退下。

“前金有桓州,乃塞外第一等大牧场,臣探问过故老,便是在故元所谓上都之处。”谢光孙瞧见张巡还很有聊兴,便继续同张巡辨扯。

“恢復桓州?”张巡倒是没有想过步子一下子垮那么大。

咱们的想法只是在燕山以北的承德、张家口一带,招揽驻牧的內属蒙古部落。谢光孙的想法,

似乎有更进一步的意思。

“桓州以北便是大漠,若在桓州设置镇城,则大漠以南內属蒙古部眾,其心更安。”谢光孙是真没白跑一趟燕山,认认真真的考察过地理的。

“你细说。”张巡连忙凑近到谢光孙的身旁。

侍卫亲军立刻提来火烛,端上灯罩,为二人照明。並且下怜吉岁这个真·蒙古,也站了进来,

预备张巡或者谢光孙諮询。

“须得趁此时韃虏新败,兵马仓皇之际,占定先机。”谢光孙又请侍从们取来纸笔,简单的在张巡面前勾画出地图。

谢光孙是在一路胜胜胜的军事生涯中成长起来的统帅,他和一般的南宋將领有完全不同的风格。面对韃虏,他既知道蒙古铁骑衝起来地动山摇,也知道坚兵大盾、奖励三军便可在战场上五五开。

对於战爭,他没有畏战避难的情绪。虽然也不能说多渴望战爭吧,至少比较清楚打仗是为了什么,需要获得什么,这一次胜了能为下一次奠定什么。

河北新附,如果再把战火烧到河北来,是会影响到张巡的威望的。

所以应该把战线推到燕山外,一直推到大漠。这不单单是为河北爭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也是为了保证张巡即位之初不生事端。

不生事端不需要多费唇舌,爭取时间空间可以继续往下说。按照谢光孙的想法,现在大军糜集在河北一带,而且后勤补给还算是很充足。

毕竟张巡也没想到能够在槐河和寧晋泊的沼泽地带,迅速同海都打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一开始打得提前量,甚至做好了今年只是拉扯,海都开春之后退兵的准备。

运粮虽然困难,但到底运输了三个月的粮秣,抵达幽州。

马上二三十万水陆雄兵就要退回两淮、两浙就食,原本够这么多大军吃三个月的粮草马豆,自然够剩下的人吃一二年。再者开春之后,张巡就会命令杨发,从长江口转运粮食到直沽寨。

既供应留守在燕云地方的官军食用,又为以后北上征討草原或者辽东做准备。除了海运大米来,河南陆运的小米也不能少。小米简直是这个年代最符合需求的军粮了,单就耐储存这一条,就秒杀其他几乎所有主粮。

当然不会像现在这样组织超过十万屯由军和民天推车挽运来幽州,之后二三年只需要蚂蚁搬家似的每年运个十万八万斛粮食即可。

有粮食,那为什么不趁著现在军粮齐备,兵马士气正盛的大好良机,重拳出塞呢?

“此时出塞,是否冒险啊?”张巡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这塞外咱们是两眼一抹黑啊。

『河北旧官多系前元故將,往年同虏酋海都相爭,往来桓州多次。陛下所容降顺兵马,通识道路者极多极眾。”谢光孙却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河北官吏都跟著忽必烈和真金,连续多年去往上都防秋。不单单是有现成的“御道”,

且人马熟悉地理情形。远了不敢说,到漠南蒙古的上都,是完全没有困难的。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如今齐备,为什么不出塞?

上都的坚城就在那里,蒙古人现在闻张巡而色变,只要张巡的红旗出现在上都郊外,城內的蒙古人必然望风而遁。轻取上都之后,在当地恢復金代的大规模牧场,就地招抚散落的蒙古部落和溃卒。

给与他们少量的牛羊,收服他们的人心,用为国朝的屏障。张巡可以亲自接见这些小部落的头人,厚赐彩幣,令漠南大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