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611.规划四路大兵团(2/2)

食敌一钟,当我二十钟。

当然带元的府库没有积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张巡在鄂州,有军粮米二百万斛,今年秋收之后,在襄阳也会有二百万斛。吃不到带元的,就吃宋军自己的,完全足以保证宋军打下南阳盆地所需的军粮。

至於说四川的四方大军,难道就空放在那儿,不利用起来?

当然不可能,按照张巡的计划,川兵虽然不加入到实际的北伐之中,但还是有任务的。由於汉中到剑门关这一带已经被张巡搞成了无人区,川南、川东南的土司也拉拢到了带宋这边,四川的防御压力大减。

基於此张巡需要川兵出人出船,在鄂州待命。如果王安节在南阳没有获取到元军的府库储藏,那么川兵就各回各家。如果王安节能够在南阳得到儿十方斛元军的军粮,那张巡就会要求王安节设法往洛阳、商州(商洛)一带移动,以堵截陕西方向可能往赴中原的元军。

最需要防御的就是巩昌老汪家的那队人马,自汪世显以来三代,代代从征,

乃是可圈可点的一支军队。至少在汪良臣手里,给张巡造出了相当的麻烦。

甚至还拉著象兵,试图一波衝垮张巡的大军。幸亏时代变了,火器上线了,

一炮给那些大象打回野性。

假如王安节需要去防堵巩昌兵,那么就需要川兵出人出船,自鄂州源源不断的向南阳运送粮食,保障王安节的粮道。

全看北伐的战爭需要。

总而言之,计划就是这么一个计划。先这么安排著,之后实战到底如何,就要看战爭的实际走向了。也不是没有可能像端平入洛那样,广阔的河南、山东地区几乎没有元军防守。元军直接丟下这些土地,等待冬日的降临。一侯冬季河流封冻,宋军的粮道断绝,元军就有可能大股南下。

瞎,走著瞧。

张巡开到海州,望著辽阔的黄海,心中升起一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峙”之感。只不过当年曹操是北征乌桓胜利之后,心中有感。张巡是將要北伐中原,恢復旧都,心中激盪。

瞧著东海的风浪,张巡突然就想起数年前,自己第一次巡视整个淮南的边界,在海州询问守兵,是否还有行船去往登莱的能力。

海州在唐代到北宋前中期,还是对新罗三韩之地的重要贸易交通港。后来因为战乱,人民內迁,以及最重要的黄河夺淮入海,於后世的苏北沿海造成大规模的淤积,这才使得海州的海运几乎完全废止。

后世的连云港固然號称欧亚大陆桥的东起点,是江苏重要的港口。但实话实话,港口条件確实不咋地,比之国內许多良港都差的多。

但后世是要走万吨、十万吨的大海船,现在顶多需要走二百吨、三百吨的船只,不知道是否可行。

彼时张巡询问守將方兴,结果方兴说自己也是刚抽籤到海州就食,属实不知。现在呢?现在也完全不知?

“节帅要走海道去山东?”瞧见张巡在海边走来走去,叶李多少猜到了点张巡的心思。

“倒也没有,只是想问问。”张巡確实只是想问问,毕竟四路北伐的计划在临安就已经制定好了,並且开始前期准备。

现在再选募水军,熟悉海州到山东登莱的水情,打造沿海所用的大船,绝对晚了,根本来不及办理。现在张巡问,不过就是又到海州了。

如果有机会,张巡肯定不会把战线停留在燕山山脉,最好还是推进到辽东。

辽东苦寒不假,但是辽东出大马,比之蒙古马更好的高头大马。再者辽东也不是不能屯种,小米大豆,那都是可以种植的。

民国那会儿老张家可是依靠出口大豆和豆粕,换回来一条军舰吶。东北黑土地肥啊,適合种植大豆。

进攻辽东,要么从河北河南陆路运输粮食,要么从淮河长江一线水运粮食去辽河口或者辽东半岛。相比较於陆路运输,肯定是海路运输最方便,最快速,成本也更低。

虽然这事一点儿不急,可张巡既然都到了海州,肯定要问问。

“原是如此”叶李没想到张巡已经在考虑辽东的事了,有些惊讶。

叶李和如今绝大多数宋朝的士大夫一样,对於恢復中原里的“中原”定义只到燕云十六州。这不是他们自光短浅,或者无能蠢笨,只是环境限制而已。

“都是后话了,眼前不过带著问问。”张巡肯定也是要等到燕山防线建立稳固,才会进一步去往辽东的。

南朝陈的太建北伐,也一度恢復了淮南的大片失地。但是没过几年,连稳固的防御都没建立起来,就想著越过淮河进一步北伐。结果啥样,大伙儿都知道的,一波被人给推回到长江边,建康都成大前线了。

“那节帅应当召杨刺史来。”叶李直接点名杨发。

就是元代那个大航海家杨枢的祖父,以前也曾同张巡合作过。不过他们家是嘉兴海盐的地头蛇,既非淮兵出身,也非张巡的旧將出身,所以不在淮南新官的群体內。

“对!”叶李一提,张巡就想起来了,是得找这个人来。

先开始在海州试办海运,如果能够顺利搭载粮食,绕过山东半岛进入渤海,

不说送到后世的天津吧,这会儿应该叫直沽。至少也要送到登莱,那就能够省下老大一截力气。至少恢復山东的粮食就更加充足了。

立刻传令去召杨发来,当然如果他觉得海州的港口条件不好,去其他地方也行,主要是看看能不能沿海运粮食去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