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598.大集屯军一百万(1/2)

第598章 598.大集屯军一百万

厢军熟券军的军餉,和充当野战军的生券勇敢兵差距极大。生券军月俸绝不会低於三贯半,且衣料、盐巴、俸米和赏赐均不包含其中。

熟券军一个月能够领五百文,就算是很不错了。也就是这种水平的开支,才能令眼下的朝廷下定决心,短时间內急速扩充二十万户守城厢军。

由於张巡不是只招募一个光棍汉来充军,而是希望招募那种携家带口的,有老有小,

男孩女孩一群的。

所以月俸五百文就显得不近乎於人情了,张巡制定的规则是全家应募,七岁以下不论男女,全都不算。

十五岁到五十岁的,算是成年壮丁,每个月领五百文加五斗米,衣料和赏赐另算。

男子七到十五岁,以及五十岁以上的,按照半个丁口计算,给与半餉。女子七到十五岁的同样不计入口算,十五岁至五十岁的,按半个丁口算,给与半餉。

全家总动员,只要能来的,就都可以来。丁壮第一年跟著熟悉营伍,认识旗號,第二年就可以去守城,顺道参与从两浙往两淮沿边运粮的任务。

至於为什么十五岁以下的女子全都不计入呢?瞎,也不怕大伙儿指指点点,张巡用的就是十五岁以上女子的生育能力。至於耕田嘛,如今耕田是要下死力气的,女子確实差男子一大截,不能指望靠女子来垦田屯种。

河南大平原,现在就只有区区八十万人口,都没办法把河南的平原土地都种满庄稼。

参考电影《1942》,三千万人口对纯农业社会的河南,还是有压力的。

一千来万人口,农业社会大约养的住,並且能够提供余粮。明代洪武中期,河南大约是二百万人。等到明代万历时,人口预估巔峰就是一千二百万以上。

只不过万历十年以后,河南的灾难就开始了,水旱蝗趟(趟將,马匪土贼的代称)不断循环,人口快速凋敝。到崇禎中后期,农民起义军不断肆虐之后,全河南的人口十不存一,很多州县人口完全消散殆尽。

既然有现成的参考,张巡的目標就是全力恢復河南的人口。这么好的大平原,每年不知道能打多少麦子和小米,凭白空在那里,叫什么事?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最好是能够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內,使得河南的人口翻番,快速恢復到四百万以上。那或许不单单有提供大军北上恢復燕云的能力,还有可能借靠运河,支持官军恢復辽东吶。

不过也没必要现在就告诉招募来的厢军们,之后要去河南屯田,先把他们从扬州沿著运河一路安插到临安再说。

倚靠著运河这条血脉通道,即便凭白多出来二十万户人口,也不至於造成饥荒。环太湖平原区乃是此时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產区,不遇上灾荒,多一百万张嘴是小事。

幸亏先前张巡在常州,拦住了如狼以虎南下的元军,自常州往下的环太湖平原地区,

生產生活没有遭到破坏。有这么一块基本盘在,单单是徵调粮食,就非常的从容。

倒不是简单的刮老百姓,当下即便是地主老爷在秋收之后,也会將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卖掉,换取金钱。宋代粮食商品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算是个好事。

朝廷有钱就能够快速徵调到粮食,而不是像带明那样,不仅没钱,就是有钱也调集不到粮食。卢象升惨吶,过真定,乞求三日粮。结果真定城门都不开,从城上甩下来一包数千两银子,教督师去別处就食。

这要是在带宋,一大包银子掏出来,有的是粮商整船整船的把粮食解送军前。

甚至都不需要麻烦那些神通广大的军队经理人们,民间的粮商就能够办妥这些事。无非就是需要钱,需要更多的钱罢了。

先前张巡不就已经在购买民间的运力,开始自两浙往淮南和荆湖前线运输粮食了嘛。

钱到位,连飘没都没有,给多少钱,就有多少粮食到三边。当然这中间肯定有点头的,

掺和点沙土啥的。或者有一部分粮食受潮,泡大了之类。

三边前线,现在已经囤积了不下三百万斛粮食。趁著两浙昇平,粮食丰產的当口,继续购买民间的运力,给沿途新募来的厢军户食用。

募兵的条件虽然谈不上多优越吧,但至少像个人样。

如今这天下,谁不知道张二节帅一口唾沫一颗钉,说话最是算话的。那说好一个丁每月支五斗米加五百钱,就一定能够支到。

应募者不计其数,给人家当佃户也没啥出路,最后不是饿死就是累死。当兵好歹能够吃上一口饱饭,只要在官军营內,兵士的饭碗没填满,张巡是不会吃饭的。

吃饱饭,对如今这年头的人而言,吸引力太大了。

短短二三月间,自两浙和两准便募集到了约二十万户厢军,总算下来人口有大概一百二十万左右。老弱间杂,主要是孩子多,符合这个年代的各年龄段人口分布。

孩子多好啊,张巡喜欢孩子。

张楨那一指挥的人马也募齐了,就驻扎在临安城外,张巡还亲自跑去瞧了瞧。等瞧见那几乎六百五十人的超编指挥,以及精强的人马,就知道有人“体悟圣意”。

算了,体悟就体悟吧,反正也就五六百人,不影响大局。且让张楨带著,他既然有心从武,张巡本人又有培养他的能力,肯定要培养培养的。

一笔写不出两个张。

但是规矩还是要立,大兵一旬才有一日休沐,张楨也得守这个规矩,和军士同吃同住,不许回家歇夜。必要时还得同操同练,跟著他们辨认旌旗,听晓金鼓。晓得这兵士的辛苦,到了战场上才能够如臂使指。

所谓爱兵如子,用兵如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