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597.四策募集小军官(1/2)
第597章 597.四策募集小军官
另外,如果有这次的成功经验,之后再迁移二十万或者三十万户军民去滇中大理,就有了实践经验。可以更加顺心如意的处置移民滇中大理,减少其中的损失。
张巡比之朱元璋,还是有不少优势的。比如朱元璋夺取的天下,是元末大规模混战之后的天下,不论是南方北方,都经歷了大规模的杀掠。有些是明军自己造的杀孽,有些事其他军阀造的。
造成了大片的无人区或者说人口低密度区域,需要进行全国性的恢復。张巡就没这么大的难度,因为虽然宋蒙四十年交锋,把南方也打得精穷了,可除了四川被蒙古屠杀了一千多万人外,其他地区遭受的损失较小。
完全有迁移数百方民眾,到处安置的人口基数。还可以减轻南方各省的人地予盾,缓和阶级之间的衝突。
就是一下要招募二十万户的屯田军和守城军,財政压力大啊。也就眼前这一会子,能够这么玩。没有大財富,连移民实边都实不起。
募兵之外还得选將,得有管理二十方军户的將校,以军法组织他们进入河南、山东一带屯种筑城。相比较於招募二十万户贫民,这才是难事。
百户设屯,千户置所,万户成卫,二十卫环环相扣,一路行到河北。
所需的军官数量何止千百吶,从低到高怕是得万人以上。而带宋现在是没有军官储备的,临安的武学,以及三边的武学,都在长达六年的援襄作战中被消耗殆尽了。此后並没有能够重建,因为临安的武勛集团和三边的军事集团,都儿乎瓦解了。
现在的宋军,完全是在尸山血海之中,一刀一枪浴血新生出来的。和旧宋军有关,但关係並不太大。
原本的培养体系,自然也没有接盘过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旧体系了,旧体系已经宣告瓦解,旧瓶装新酒。
高级军官好办,张巡军中多有能够统带数千人或万人的將校,可从哪儿选这么多中低级军官呢?
从现有的部队里面抽?那是不可能的,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哪有正要开启大战,却把野战军的现役军官,送去屯由的啊?算来算去可能就一个例子,于禁。
至於说用年龄大的退役军官,或者是退役老兵,去担任屯田军的中低级军官?可张巡魔下的部队还很年轻矣,
除开高级军官,已经有五十多的了,比如刘师勇。也有四十多的,比如张世杰、姜才。中低级军官年龄最大的,也不过三十而已。
当初编组忠诚军,就是用的普陵张氏的同宗子弟,普遍十几二十几岁。等打贏了,这些人基本成为了指挥使这一宋军中层核心军官,指挥三四百兵。
当然许多人也获得了更高的军职,且不去提。只能说张巡魔下的十余万大军,还没到有什么人要退役安置的年纪。
甚至连绝大部分正兵都没到退役的年纪,十五从军征,这才几年吶。怎么著也得服役到个三十五或者四十岁,再退下去当屯田熟券军吧。
那咋整?
放心,不需要你张二想办法。既然你请了俺叶李做谋主,那我肯定就给你提前把主意都出好了。这一次不是什么上中下三策,是直接给出的建议。
想要筹集到数千名,乃至近万名中低级军官,需要多种途径並举,並且广开“方便之门”。
第一为武举,这算是最正规,最合理的途径了。將这两年全国各地参加武举的考生选拨来充当新募军户的中低级军官,这些人能够通过兵书战策和武艺骑射的考校,虽然实战水平如何不知,可他们至少有个底子。
总比直接上大街去抓老百姓要强吧?况且这本身就是国家选拔武官的重要途径,合情合理,中式者管带五十人一百人的,基本都能够合格。
第二为举荐,这也算是合规合法的选拔途径。命令全国各地,在职的七品以上武官,各自举荐一名没有官身的材士到临安来。
当然不是他们举荐来了就立刻授官,而是到临安来参加考试。別得不提,至少得有带领三五十人的技巧,或者是拳头吧。
有本事能把招募来的二三十个军户都打趴下,那这人就能做二三十个人的头。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他能把你们都打输,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乖乖听话,服从管理就是了。这年头的军队可没有官兵一致的说法,犯了军法砍头都是正常,挨俩军棍就更正常了。
第三为垛集,也即从现在旧有的二三十万厢军熟券军军官家庭中,抽选余丁,云集到临安来,进行整编和考校。
前面提过,现在带宋大概是二十五万野战军,二十五方厢军熟券军。野战军的人员编制是不会动的,但是地方上充当杂役和基层治安力量的厢军动一动没啥太大问题。
况且也不是直接抽走这些厢军的军官,而是命令家中有两名男丁以上的厢军军官家庭,必须派出一人前往临安。
耳濡目染,日常奔走在厢军军前,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带不了五百人的大队,管理二三十人的小队总有点经验积累。
发挥他们从父兄那边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好好加入到新募厢军中,总比在家自寻出路要来的强吧。
相军的中低级军官,根本就没有什么恩荫的,也儿乎不可能获取到战功。大概率一辈子都在负责巡城捕盗,或者为衙门盖房子修桥。
挺好,选过来,发送到运河边,组织新募军户修筑军屯小寨和千户堡所。土木人才,在如今那也算是不可多得的技术人员。
后世怎么样,那是后世的事。现在你要是专精土木,那高低在军中能够混个官身,荫庇两代人享福。
第四为自效,自打这国家的元號改为“光中”之后,其实北伐中原,恢復故都的宣传,就已经打出去了。
眼下正是號召天下豪杰踊跃投军的时候,真打起仗来,只恨勇士少。让全国各地有勇力,愿意到军前自效的材官们,都到各路的治所去报名。
各地的治所考校之后,除去其中实在不堪的,滥等充数的,其他一律发往临安,来交御前点选使用。真猛的那种,要么拔入侍卫亲军,要么拔入御营前军。
剩下的也別浪费了,好赖算是个勇土,都充发到新募军户之中。指挥使当不了,当个押官节级也不埋没。
不信凑不出几千人来!
反正第一年也没指望他们打仗,甚至都不把他们送到淮南前线去,只是分布在扬州到临安的运河沿线。草集成军,编以营伍。不指望能够野外浪战,听得懂金鼓,辨得明旗號,便算是合格的守城厢军。
新募军户有一年的整编时间,这些筹集来的数千近万名军官,也有一年的磨合熟练时间。
不期待这二十万户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充实河南,就地屯种,供给军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