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456.吉大王再拜帅印(1/2)

第456章 456.吉大王再拜帅印

朝会无甚可说的,大朝上能讲什么?还不就是庆祝一下小皇帝十一岁啦,真不错呀,然后赏赏赏。

小皇帝还格外掛念迁移去了四川成都的在院宗子个了,亲不亲的,那也是一个“赵”。降旨说成都新復,诸番不便,特赐银贰万两,钱一百万贯给成都宗子们。

喷喷喷,到底没出五服,还是顾念的。

不过这种事,从军队到百官,都在赏赐之列,那宗室肯定也得赏,已经是整个带宋运行秩序中的一环了,没人会諫。

等这一轮赏赐结束,到勤政殿上去召对,那才是真要议事的场合。包括李庭芝的代表孟渊,这会儿也在內侍的引领下,进入勤政殿。

当年你爷爷,也即赠太师吉忠襄公孟讳珙,也是这样亦步亦趋的从宫外一路走到勤政殿的。只是不知道,当年他走了多少步,你现在又走了多少步。

对了,孟渊已经是文资咯。

这也是南宋末年的一个弊病,武將居於高位之后,往往不愿意让子孙从军,而是替换为文资,即便降等也要换文资。比如吕师孟,按理说他就应该是去做武將的,但最终还是竭尽全力的换成了文官。

瞎,风气一时间转换不过来,真就是只能一步一步的走。能做官的,都削尖了脑袋想去做文官。都清楚做武官只有受欺负,受鄙视的命。

早晚得把这风气改一改,改成武將守边有功,也能替换到中枢来做宰相。前唐一代,出將入相者极多。而有宋一朝,则几乎没有。

带宋这鄙视武人的风气,真是从上到下,一以贯之。固然和饱受五代武夫之害有关,可矫枉实在过正了,已经是畸形的歧视。

入得勤政殿,宰辅大臣,枢密卿相,分次坐定。按理说孟渊官卑是没座的,但他代表著李庭芝这个大军头,那就有座。不是给他面子,是给李庭芝面子。

討论的內容大伙几都很清楚了,现在就剩下各种细节的磨合谈判。反正李庭芝以枢密使的高位总统水陆各师这事,没人反对。

上一次李庭芝统率淮南十万大军进援襄阳,名为总帅,实则处处受人肘。范文虎顿兵下江不进,甚至还卖了张贵、张顺。江陵的高达,鄂州的朱孙等人,都是统兵帅臣,各个都不听李庭芝的招呼。

这一回绝对不允许这种事再发生了,所以首先推重李庭芝的名位,由其担任独一份的枢密使。再以枢密使的身份,成为荆湖都元帅,诸军诸將均在其魔下。

张巡甚至还想过,为啥朝廷一直是文天祥“独相”,不肯任命左丞相。

后来到底想明白了,皇权不振,不敢让左右两相均为一派人物,使之於朝中一家独大。就死按著陆秀夫,一直以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的职位任事。

现在也是这个考量,不让主战派的李庭芝担任宰相兼枢密使。

虽然御医也送信回来,说李庭芝这个背疽不是那么好治的。可真要是李庭芝打完襄樊,得胜还朝,还没死成,那他这个宰相兼枢密使不就坐定了?

所以趁著文天祥是个君子,还是个忠君爱国的君子的机会,把枢密使擼给李庭芝就够用了。哪怕將来李庭芝贏了,同时还没死,这中间也有个转圜的余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