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449.夹袋里边没有人(2/2)

修筑城墙,整治器械,编练民兵这些事,余都以幕府小官吏的身份干过,

並且乾的很好。最终上书自陈方略,加之赵葵支持,得以出任四川边师。

咱们的姐夫陆秀夫其实走的也是这么一个路子,如果带宋活得久一点,他大约会在淮南幕府里升迁到安抚副使兼知某州。干得好,等李庭芝宣麻拜相,他就能接淮东帅臣的班。

所以培养的梯队人才呢?

都跟著吕文焕降元了啊。

吕文焕当初一劝,把整个三边培养梯队的几乎所有沿边军州主官,包括荆湖幕府的佐吏,都打包去从了忽必烈。

要不张巡老感嘆南宋人才断档严重呢,因为中生代正常培养的边臣官僚一扫而空了。现在都是老头们在前面死顶,新生代则没有冒尖出来。

赵孟可能算新生代里比较不错的,跟著王安节在赣州打仗的萧明哲大约也是一个,但等他们成长到一路师臣,至少也是十五年二十年后的事了。

“再者我兄弟同任边帅,於制度不合。”张巡倒不是心疼自己哥哥那个翰林学士的位置,而是兄弟两人同任边师,实掌大兵,这一条在朝廷无法通过。

李庭芝和张巡是翁婿,好岁还不是亲父子兄弟,不至於说面上就很难看。这要是张家两兄弟各掌一边,加上四川地方膺服於张巡,这朝廷还剩啥?

啥也不剩!

“文相公是不能离开朝廷的,陆相公也未必能走得开,章杭山节帅识否?”叶李偏过头来,就问张巡认识不认识章鉴。

章鉴是原任的户部侍郎,贾似道败亡之后被罢官回乡,理由是阿附贾似道。

但这人和文天祥亲善,当初文天祥起兵时,章鉴还赞助过文天祥。

实话实说,这年头没有投降和逃跑记录的,那就算是好官啦。

连临安动摇,直接辞官跑路的陈文龙都再起了,章鉴再起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没有年轻些的?”张巡依稀听文天祥提过这位,但这位今年都六十多岁了,谁知道哪天就蹬腿啊。

“唔—.”叶李心想要是自己能上,哪里还轮得到老头们,可他这不是流放十年,错过了发展机遇嘛。

“罢了,先上表去朝廷,请朝廷也派御医去往鄂州。”李庭芝作为边师,他的病情不可能对皇帝和宰相隱瞒,张巡这就是设法了解朝廷的心思了。

朝廷那边的夹袋总比张巡这儿的大些,张巡的淮南幕府虽然也网罗了大量的土人。可都是中低级的官僚,甚至只是刚登科的进士,这些人当个知县就了不起了,如何能够担任荆湖帅臣。

总不能把已经贬到广西静江府的吕师孟给请回来吧,这玩意儿那太不像话了,他叔叔吕文焕就是在荆湖降得元,如何能让吕家人再掌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