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446.满山棚民投川去(2/2)
即便依靠土地,奋斗出一份家业来,被评了一等户,家业也会在短时间內消耗殆尽。甚至直接破家,自身都发卖为奴的,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很多人寧肯舍了土地,到城里面去討生活。以至於出现了宋代城镇人口占到总人口的22%,甚至一度摸著30%的边。而到新中国建立,全国城镇化率才不过10.6%的奇异景象。
当然啦,这种事对於在山里面挣扎討生活的山民而言,根本就不在考虑的范畴之內。王安节说得很好,他只要能够在赣州呆到明年夏天之后,山里面的百姓一半会冻死在冬寒,一半会饿死在春荒。
既然文道生允诺朝廷会分给他们房屋,还能够帮他们租赁到官田来耕种,那至少比在山里面痛苦挣扎要来的强。
唯一可能沾点欺骗的,也就是去成都,他们只能住西川元军的营房內。都是大联排的棚屋,谈不上什么安居的。
晚迁移到的,保不齐还得自己修棚屋呢。毕竟西川元军就一万多人,那城內外的营房也就一万多间,拋开张环所部占据的营房,大概率不够分的。
大不了跟著去建设新四川嘛,朝廷不是允诺发四贯钱的安家费嘛。四贯钱差不多就是搭一间草棚的开销,都是有数的。
有了文天祥的担保,山中的百姓棚民果然下山。说是起义,核心还是为了討口饭吃,现在既然有饭吃了,那就下山唄。
曹操收降的八十万青州军,不都被他安排去屯田耕战了嘛。被豪强士族搜刮的头顶无片瓦,脚下无立锥,曹操给他们分田分地,没多久就安定了下来。
仅仅数日之间,赣州城外就云集了数千家山民。李芾还担心山民再一次作乱呢,想要让王安节派兵监押,隨时做好弹压的准备。
倒是文道生,一下子瞧见这数千家百姓因为自己父亲的名声而下山来投他,
心中有了一种莫名的情绪。长久的留在书斋里面读书,啥玩意儿都不知道,那算什么?
仅仅是出来,到自己老家隔壁的州县,简单的安抚一番並不躁动的百姓,文道生就有了许多人生第一次崭新体验。
甚至可以说,安顿这些山民,比在书斋里读书要有趣的多。
等按照承诺,按户发给这些百姓钱粮之后,文道生更是接触到了基层政府运作中的各种乱相和门道。即便钱粮是经忠诚军的手往外发得,仍旧不可避免的出现以次充好和飘没的情况。
最后还是他几番协调,搬出自己的亲爹文天祥的牌面,才从江西地方府库上,筹措到了足额的钱粮,发给百姓。
借靠著载运王安节等人前来赣南的军船和官船,数千家山民百姓出发去往四川。见到朝廷確实不杀之后,呼啦啦一下子,山上又下来万余家百姓,全都是投靠文道生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道生即便忙活了一整天,还是非常兴奋,提笔就给自己在临安的爸爸文天祥,和在扬州的张二叔叔写信,將赣州这边的进展,一一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