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385.远在四川显態度(2/2)

大伙儿根本就不相信朝廷,只觉得淮南的张二节帅还有点信誉,而朝廷的信誉已经是负数了。

如果不是张巡也认朝廷的引,重发新引的事根本办不起来。

眼下儘管得了新引l,还需要去两淮安抚司在临安的进奏院钞印,办理流程更加冗长。可只要能赚钱,没人会嫌弃手续繁。

最后靠著这一招,朝廷短时间內收入了超过二千五百万。

就这一票买卖,以后一年能挣个小几百万就不错了。光印张纸的事,若非陆秀夫是张巡的亲姐夫,这种好事根本轮不到朝廷。

有了这么一笔临时性的大收入,加上朝廷的赋税,四川的战爭经费终於完全覆盖。只等张巡迴来,连本带利的还给诸位大债主。

嗯,张巡虽然不在朝廷,但朝廷不敢忘了张巡。

尤其是当张巡的捷报一份一份的送到临安,全川恢復就在眼前,朝廷更加不能忽视张巡了。一般的俗务无所谓,这种和张巡相关的事务,那都是不远万里派人走两个月水路,送来给张巡过目的。

虽然毫无时效性,也只是报给张巡知晓。但做与不做,那態度上的差別可大了去了。

瞧见自己担保的那三千万债务有了著落,张巡也舒坦。张巡虽然心底里是个没皮没脸的烂货,

可表面上的风光招牌还是要维持的。

这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道理,张巡还是很清楚的。將来大概率还要去襄阳打一场,又得临时筹款借钱,是以第一次得把有信誉的杆子立起来。

另外新盐引这个事,有姚和瞿霆发在淮南办理,殊为妥帖,也不会有啥问题。他们只需要按引引產盐兑盐即可,赚到了钱,上下游都有好处。

亭户卖了盐有饭吃,运司能从钞关分润纸张经费,官军直接得餉俸,都有美好的未来。

不过另外还有一份军报,引起了张巡的注意。那就是淮安军那边接到一路人马,是文天祥当初允诺,要按照刺史的名位,去招揽的河北盐工起义军郭积万部。

起义军在又经歷了一个冬天的转战之后,成功转进到淮河边上。因为宋蒙之间並未达成和议,

尚属敌国,接纳起这些北方起义军来,自然毫无心理负担,甚至算是欢迎。

因为这事是当初文天祥主持要办的,所以淮南军先报了扬州,扬州又报了临安,还一道传信来四川给张巡看。春末夏初就有起义军络绎不绝来投靠,张巡去青居城打汪惟正的时候,郭积方的主力即抵达了淮河边。

现在四川秋粮都快收完了,消息才送到,

扬州那边不敢擅专,请文天祥和张巡给一个明確的处置方案。是迁移入两淮沿边,还是就近安插到扬州左近,抑或是解去朝廷,交朝廷发落。

来都来了,怎么可能把人交给朝廷?不是说郭积万魔下有成千上万的大枪手,敢在平原上正面迎击元军骑兵的嘛,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