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383.食盐换人有说法(1/2)

第383章 383.食盐换人有说法

因为裹挟了大量的人口,即便有一些船只辅助,抵达重庆时,城內外的梯田和水田都预备要开镰收割了。

回返前早有通知,教身在重庆的文天祥,预备三万间草棚。每间的造价十贯,旬月之间就能够修成,真就是木框填草,屋顶敷草的棚。

有先例,臣构时的大將成閔发浙江水军三万到荆湖去驻扎。朝廷就以每间四贯的工本费,令鄂州等处措置草棚,分给三万水军居住。

臣构时代的工本是四贯,现在的工本提到十贯。把標发出去给军队经理人们,你看他们能不能办妥吧。

想想有时候南宋在部分方面,居然还挺“先进”的。大量社会服务和政府一般工程,都是直接招標发卖给民间承办的。如果不计较质量好坏,那確实制度“先进”。

唯一麻烦的是,重庆城內的梯田水田,文天祥不能平整了拿来盖房。所以就把张巡在江北修筑起围墙,並且掘了壕沟的江北子城大兵营给占用了,先前里面安置了六万宋军,现在拿来盖三万间草棚正好。

至於张二节帅,反正江北地方那么大,还能缺扎营的地方?放火烧荒嘛,今年烧完了,明年地更肥。

等將来张巡撤走了,已经平整出来的土地正好拿来开发成水田,一举两得,文天祥计划的非常完美。

好傢伙,文大哥哥你也是会计划的。

对於掳劫裹挟来的,实际超过二十万的人口,文天祥和李株那是十分惊喜。搁其他地方,人口或许是负担,但在眼下的重庆,那就是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了。

重庆打了这么多年仗,因为没有一个安定祥和的大环境,人口凋,生產停滯。就需要这些百姓来恢復生產,重建东川核心呢。

张巡分给这些老百姓的粮食盐巴不算,文天祥还做主每丁再给钱一贯,米一斛,招募他们来垦荒。

今年是没办法再种粮食了,可是今年秋冬把地给开出来,烧荒成田,明年再种豆养熟,后年就能够栽种水稻。

重庆和鄂州不一样,周围荒了十几二十几年,地得再开再养。鄂州不过是復耕罢了,上手就能重新栽稻。

另外就是扬州不远万里送来的盐巴到位了,原本还说要跟著张巡进兵青居城的杨邦宪和田景贤闻著味儿就赶了过来。

反正节帅出兵西川东川都一样,他们乐意自带乾粮来出兵,当然也希望来和节帅换盐巴。整船整船的粮食粮食从播州载运到了重庆,播州这地方虽然在群山之间,但通过綦江或者赤水河,是可以同重庆水陆相连的。

唯一的麻烦是綦江和赤水河上游不方便行船,还得靠滇马川马,或者人力在半道载运。

可再麻烦,在堆成山的盐巴面前,那也是可以克服的。张二做生意,童叟无欺。你背二十斤粮食来,我就给你一斤盐。原本还说囤积军粮的,现在这些粮食全拿来养活南迁的十几二十万百姓了。

头两票盐巴,张巡就没准备赚钱,全为让播州、思州这群山间的土司头人们知道来重庆有盐巴,而且是上等不掺土的淮盐。

等共识建立起来之后,再找他们卖人来川南开盐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