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釜底抽薪,纸墨印刷(1/2)
第133章 釜底抽薪,纸墨印刷
汉中王府,殿內灯火通明。
当田信踏入时,刘备脸上的喜悦几乎要从眼角满溢出来,他正与诸葛亮、法正对坐,案上还温著几盏热茶。
“德远,快坐。”刘备的声音里透著一股按捺不住的兴奋,
“今日之事,我已听闻大概。你且细细说来,那些士族,当真被一群未曾开蒙的少年比下去了?”
田信躬身一礼,依言坐下,將今日学堂招生的盛况与结果娓娓道来。
他没有夸大其词,只是客观地复述著所见所闻,
从李氏公子的傲慢拂袖,到阿牛质朴而精准的回答。
从那些士族少年引经据典却言不及义的空洞,到张小乙那源於生活、逻辑清晰的惊艷对答。
“.-故而,百名学子,寒门占八十余席。非是信有意偏,实乃格物之理,本就源於天地万物,存於百姓日用之间。”
田信顿了顿,抬眼看向刘备。
“那些自谢博学的士族子弟,早已被家世门阀的优越蒙蔽了双眼,反不如这些饥寒子弟看得真切。”
“信以为,此足以证明,格物之道,確能发掘出被埋没於乡野的璞玉。
“好!说得好!”
刘备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地站起身,龙行虎步地走到殿中,眼中神采飞扬。
“为大汉选拔栋樑,此功莫大焉!孔明,孝直,你们听到了吗?这便是民心,这便是大汉的根基所在!”
诸葛亮微笑道:
“主公所言极是。德远此举,不於为大汉开闢了一条全新的取士之道,其影响之深远,不下於一场大战之胜。”
法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隱患。
“李丰等人,今日不过是初试锋芒。”
“待他们反应过来,此举非但扶持寒门,更是要掘世家之根,断其对学识官途的垄断,恐怕会有更深层次的阴谋诡计。主公不可不防。”
刘备的笑容敛去几分,重重点头:
“孝直所虑极是。此事,便由你二人全力配合德远,务必將官办学堂办得稳如泰山,让格物致知,真正成为我大汉的国本!”
田信见状,心中虽感欣慰,却並未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
他站起身,再次躬身道:
“主公,学堂初立,固然可喜,但信亦有一忧,若不解决,这格物之道终究是镜水月,难成气候。”
“哦?”刘备饶有兴致地问道,“德远有何忧虑?”
“知识之价。”
田信的声音沉了下去。
“如今书籍,皆录於竹简之上,一套《论语》便需一车之重,其价更是寻常百姓数年之积蓄。”
“纵使官学能教出百名千名寒门子弟,可天下之大,亿万之民,若无廉价之书,知识便永远被牢牢锁在士族豪右的书房之內。”
“民智不开,何谈人人如龙?”
此言一出,殿內瞬间安静下来。
刘备眉头紧锁,法正亦陷入沉吟。
竹简之贵,这是人尽皆知却文无可奈何的现实。
唯有诸葛亮,眼中骤然爆出一团骇人的精光。
他凝视著田信,仿佛要看穿他的內心,缓缓开口:
“德远此言,倒是解了亮心中一惑。”
“昔日观看《通史》,亮便不解,后世著书立说,画面之上皆是轻薄如雪之纸,而非笨重竹简。”
“亮曾猜测,莫非是造纸之术,有了天翻地覆之变?”
田信心中一振,知晓自己不必再费力铺垫,
“军师所言,正是信今日要奏请的第二件大事一一改良造纸之术!”
“信有一法,短期之內,便可效仿蔡侯,以褚树之皮为料,辅以石灰之水蒸煮,以去其杂。”
“再以草木之灰水二次蒸煮,以增其白。”
“如此反覆捶捣、筛选、晾晒,所得之纸,韧性与纯度,將远超当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