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隆中对后,新汉中对(1/2)

第110章 隆中对后,新汉中对

翌日清晨。

密室之內,炭火的余温尚存。

刘备面带倦容,显然一夜未曾好眠。

但他目光清亮,扫过诸葛亮、法正,以及一旁肃然而坐的关羽、张飞、马超、田信与黄月英。

“孔明,孝直。”

刘备声音略带沙哑,却字字清晰。

“昨夜,备与云长、翼德深谈。”

“云长意欲开春即攻襄阳,一鼓作气,北伐中原。”

“翼德则对江东鼠辈背盟耿耿於怀,主张先惩东吴,亦请缨南征平叛。”

“孟起虽未多言,其心亦在踏平曹贼,光復汉室。”

他顿了顿,將昨夜兄弟间不同的战略侧重与考量,原原本本地铺陈在诸葛亮与法正面前。

坦诚道:“三路皆有所指,皆为兴汉。”

“然国力有限,兵马钱粮亦需调度,备辗转反侧,实难一言而决。”

“还请二位军师,为备剖析利弊,共谋万全之策。

诸葛亮缓缓起身,先是向刘备躬身一揖,而后转向眾人。

“主公,亮自隆中向主公献策,至今十数载矣。”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內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將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主公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此策,主公奉行至今,方有今日三分天下之基业。”

眾人皆屏息聆听。

便是关羽、张飞这等沙场宿將,此刻亦敛容静待。

诸葛亮话锋一转,带著几分自省的意味。

“然,时移世易,隆中之对,亦有其局限。”

“荆州、益州,相隔千里,水陆迢迢,消息传递已然不易,湟论两地兵马协同作战,互为支援?此其一。”

“孙权反覆,实难依靠,所谓外结好孙权,不过是与虎谋皮,稍有不慎,便引火烧身。此其二。”

“若依原计,两路出兵,兵力分散,粮草转运更是难上加难。”

“一旦战事胶著,一方失利,另一方鞭长莫及,极易导致全局崩坏。”

他语气沉重,显然对这些年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早已深思熟虑。

此时,一直默然静听的田信,见诸葛亮剖析至此,適时开口。

“军师所言极是。”

“德远曾於后世,见一位伟人评述此事,言简意,或可为鑑。”

刘备目光转向田信:“德远但说无妨。”

田信朗声道:“那位伟人言道:『其始误於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此言一出,密室之內陡然一静。

诸葛亮闻言,眼中精光一闪而过。

隨即深吸一口气,抚掌赞道:“此言真乃一针见血,直指癥结!”

“千里遥分,兵力不聚,確乃取败之道。”

“亮,受教了。”

他向田信微微頜首,神色之中並无不悦,反倒是如释重负。

法正亦是目光微凝,显然这番后世评价,让他亦有所悟。

诸葛亮再次面向刘备,神情已然恢復了往日的从容与自信,甚至更多了几分运筹惟的深邃。

“主公,基於此,亮斗胆,於隆中对之上,再做修正,擬定一新策。”

“或可称之为一一汉中对。”

“汉中对?”刘备精神一振,目光灼灼地望著诸葛亮。

“然也。”诸葛亮頜首。

“汉中对之核心,在於以汉中为我大汉北伐之总枢纽,修正北伐之主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他走到沙盘之前,羽扇轻点。

“其一,襄阳。”

“开春之后,云长仍需尽起荆州之兵,全力攻取襄阳。”

“此城乃荆州门户,必须夺下,以彻底消除荆州北境之威胁。”

“然,襄阳克復之后,荆州之战略,当由攻转守。”

“转守?”关羽浓眉微燮,显然对此有些不解。

诸葛亮解释道:“非是消极固守。”

“而是以汉水为依託,自汉中东出,沿汉水至襄阳一线,构筑坚固的堡垒群。”

“层层设防,互为椅角。”

“掌控汉水航道,使之成为我军快速机动、输送兵员粮草的生命线。”

“如此,即便曹魏大举来攻,亦能层层阻击,使其寸步难行,耗其兵力锐气。”

“更重要的是,即便荆州战事不利,亦不至於如原本歷史那般,一朝失守,全局糜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