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羽林营和重八哥(1/2)

第121章 羽林营和重八哥

相传汉末时,庞统曾“半日尽断百余日积累公案”,由此被刘备奉为座上宾。

这个故事虽然有所夸大,却道破了一理:大才办事,如庖丁解牛,看似闲庭信步,却能提纲挈领直指事务本质。

李善长不曾从政,并无行政经验,上手却极快,石山见邵荣、李善长二人通力配合,定远军政要务皆逐步走上正轨,便趁着雪还没下大,班师返回濠州。

鲁钱河一战,红旗营打出了威名,周边各州县官军皆严守城池,生怕石山趁势攻城略地,就连莫邪山中的山贼盗匪也不敢骚扰近在咫尺的定远民屯,还有部分山贼下山投奔红旗营。

没有官军袭扰的压力,大军返程时的行军速度可以快不少,但石山并不急,一路观察各村社生存现状,并检查军屯、民屯建设进展情况。

大军扎营后,各营照例呈报本部行军日志。

行军日志的内容大致是当天人员伤病、装备折损、粮草消耗、存在的困难和请示事项等,以便主帅及时掌握全军真实情况,随时都能做出基于本方实情的正确判断。

以往,军队规模小,行军间距不大,石山一般是在扎营时听取各营指挥使当面汇报。

随着红旗营不断扩张,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大军立营动辄连绵数里,有时还需要营外立营,以做到互为犄角,防备敌军偷袭。

再动不动为了日常事务,召集高级军官开会,不仅没有效率,军官来回途中的风险也不小。

此次定远士人来投,石山便任命其中一部分为各营书办,负责教导将士们识字和术算,并协助指挥使处理日常公文等事务。

但行军日志必须由指挥使亲自书写,如孙德崖这等不识字的指挥使,也要亲自口述,再由书办誊写,要求保留原汁原味,以便石山从中判断其人对本营情况是否真做到了一口清。

营外,北风呼啸,鹅毛大雪飘然落下。

大帐内,石山坐在火盆边,翻看到骁骑营行军日志,看着李武用歪歪扭扭的错别字,描述着鸡零狗碎的日常“今日俺摔了三个跟头,捡到一只冻死野兔,烤了分给兄弟们”,有些忍俊不禁。

尽管这份日志错漏百出,但可以看出李武的态度还是很认真,一笔一划都可见其用心。

不像孙德崖,由书办代笔就算了,还明显不像其人能说出的话,明日须得找个机会,当面提问今日行军日志详细内容,答不上来,便要借机好生敲打一番。

石山放下行军日志,抬头就发现帐帘外似有人影晃动,今日是郭英值守,这个时候能不经通报,直接到大帐帘门外候着的,只能是过来汇报羽林营情况的童四儿和陈大眼二人。

“进来吧。”

童四儿和陈大眼掀开门帘迅速入内,就站在帘门处拍打自己身上的积雪。

石山趁机起身,活动了一下手脚,招呼二人道:

“冷坏了吧?过来烤火。今日羽林营训练表现如何?”

淮西这几年本就水、旱、蝗灾交替,流民遍地,虹县、五河、濠州、定远四地又连遭兵灾,留下了不少孤儿,若无人救助,这些孤儿很快就会死在某个阴暗的角落。

石山每到一地都搜罗孤儿,身体太弱注定养不活的不要,年纪太小者先寄养在荣军社有条件的家庭,每月补贴若干钱粮,待其年岁稍长,再统一教导和管理。

稍有自理能力的编为一营,号“羽林营”,十岁以下的羽林营由荣军社代管,半读半工,磨炼心性;十岁以上者,便需习练武艺、熟悉战阵。

出战前,羽林营已经有四十六人,都留在了濠州。

现在随军行动的这批孩子都是在定远找到的,一共十七人,石山便让他们随辎重营一起行动,由陈大眼和童四儿共同负责。

其中,年龄稍大者只有八个,由童四儿带着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

此举当然不是没苦硬吃磨炼什么意志,乱世中能活下来的孤儿,意志已经足够坚韧,而是培养孩子们的军旅生活习惯。

只是,孤儿们刚被收养营养还没跟上,训练和行军强度都不宜过大。

“回元帅,今日路滑,只走了六里地,没人掉队。休整期间,帮辎重营烧火做饭。”

经历了虹县县衙内院刘小娘子乌龙事件后,陈大眼办事妥帖了不少,石山把自己未来的储备人才交给他管理,也充分体现了对其信任。

“嗯,不错。孩儿们都在长身体,训练要循序渐进。”

肯定了陈大眼的成绩,石山又看向童四儿。

“周夫子今日教的啥?”

石山在濠州招募了两个书办,并安排其中的孔姓书办给教卫营和孤儿扫盲。

但石山也没当甩手掌柜,不仅抽时间亲自教授孩子们,还曾旁听过孔书办的授课,结果很不满意——这厮肚子里没货还爱拽文,让教的俗体字不教,偏要讲“回字有四种写法”。

只恨彼时手里没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定远士子来投,稍稍缓解了石山的人才荒,特意挑选了为人朴实的周姓士子为教羽林营启蒙。

“《千字文》和‘小九九’(即九九乘法口诀),都是按义父的要求在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