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善长善治霸天下(1/2)

第120章 善长善治霸天下

如果说攻陷濠州组建红巾军元帅府,昭示着红旗营作为一支独立抗元武装,正式登上元末政治舞台的话;那鲁钱河之战的辉煌大胜,则彰显了石山军政集团已经初具乱世争霸的潜力。

郭子兴等人战后的“主动臣服”,只是畏惧石山武力和手段的自保之举;而定远读书人主动来投,则是对石山军政集团崛起之势有了清醒认识后的押注豪赌。

定远士人的圈子本就不大,冯国用为救自家兄弟而献策,当即得到石山重用,被授予元帅府从事中郎之职的消息很快传开,不甘终老乡野的定远士子纷纷来投。

红旗营草创,极缺读书人相助,以往石山没得选,只要识字的都要,现在来了这么多投机分子,自然要把关,入职须得先由他亲自问对,若无真才实学,便是书办之职都不会轻易授予。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现实却是能见微知著的智者,永远都是极少数。

即使是读书人,大部分也只是随波逐流,被汹汹大势裹挟着走,唯有其中佼佼者,方能从一些小端倪中发现异常,进而推断大势变化——冯国胜如此,李善长同样如此。

李善长时年三十八岁,年少时好读书,求取功名无望后,好论时政,所列弊政多有言中。

近些年,元廷乱政频出,渐渐显露亡国之相,李善长预料到天下将会大乱,及时将住在城中的家眷亲族转移到乡下,做好了迎接乱世的准备。

郭子兴与石山几乎同时攻取定远和濠州两城,李善长有心在乱世成就一番功业,自不会坐在家中等机会,他先是将目标定在了根基更加深厚的郭子兴身上,曾冒险返回定远城中。

彼时,郭子兴、孙德崖等人忙着招兵买马,城门盘查形同虚设,投军者仿若赶场,熙熙攘攘,城内百姓却饱受兵灾之苦,就连李善长空置的宅院也被乱兵占为军营。

城中一片乌烟瘴气,义军头领却忙于争权夺利,根本无暇顾及民生,李善长看出郭子兴等人胸无大志,非能成事之明主,很快就离开了定远,北上前往濠州。

彼时,石元帅已经张榜招贤。

但濠州士人不清楚石山这条过江猛龙的根底,除了极少数实在过不下去的穷酸,基本都在观望。

李善长以士子身份入城,却没有急着投靠,而是耐心观察石山施政。

结果,便发现红旗营行事风格,处处迥异于定远义军,也与李善长想象中的任何义军都不相同。

其人初时也不相信“安民八条”,别说刚刚举事的义军,便是大元官场风气最好的时候,也没几个地方官敢保证能将“安民八条”落到实处,何况是人心已乱的当下。

待李善长确认石山真能约束部伍,确实有廓清天下之志,准备求见时,董抟霄率部围攻定远的急报又入城中,红旗营起大军南下,濠州人心惶惶,暗流涌动。

李善长精于理民而拙于征战,虽然隐隐觉得红旗营军纪严明,石元帅又敢主动出兵,应该能够挫败官军进攻,但一想到定远义军的烂样子,很有可能会拖红旗营后腿,他又心里没底。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能成事者却寥寥无几,很多惊才绝艳者尚未成事就早早败亡,皆源于“运势”二字。

石山若无运势,才起势就败于董抟霄之手,导致身死势消,那投靠之事自是免谈;若真有天命在身,逢凶化吉,李善长自信即便晚些投靠,照样能凭自己本事得到石元帅赏识重用。

为防官军细作趁机破坏,大军南下作战期间,濠州城中严格控制人员流动,李善长便被关在了城中,直到鲁钱河大胜的捷报入城,才解除禁令,但人员出入仍需盘查。

待消息传到李善长耳中,已经是战后第三日的下午。

前往定远的路上又用去了一天半时间,待他匆匆赶到城中,首批读书人“求职热潮”刚过。

李善长索性不急着投帖求见石元帅,入城被盘查时便以投亲为由,住进友人家中,详细了解定远这些时日的变化,又打听了石元帅问对情况,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都是比较基础的问题。

只有如冯国用这等有真才实学之士,石元帅才会与其深谈,只可惜谈话的内容不得而知。

经过些天的认真准备,李善长自认对石山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投帖求见。

本以为要费一番口舌才能引起元帅重视,却不想甫一见面,石山就抛出一个大到没边的问题。

“如今天下纷乱,征战不休,万民陷于水火,我有扫除鞑虏之志,平定动乱之心,奈何德薄才浅,身边缺可用之人,地盘大了,反而心里没底,害怕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先生大才,可有教我?”

红旗营治下非比其他义军可比,定远历经大乱,暂时还谈不上秩序井然,但外来者已经很难遁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