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请回答1979》(2/2)

1979年的钟摆,在“过去”与“未来”的缝隙间震颤。有人在旧厂房的阴影里徘徊,听着机器的轰鸣从震耳欲聋到渐次稀疏——国营厂的铁饭碗,磕出了市场经济的回响;有人在南方的滩涂上赤脚奔跑,让咸涩的海风灌满裤腿,那里将崛起新城,而此刻只有荒芜与拓荒者的脚印;有人在北大的课堂上,把“民主”“科学”的旧词念出了新意,窗外的白杨树叶,正簌簌抖落十年寒冬的积霜。

这一年的每一粒尘埃,都在时代的洪流下颠簸。

我们是尘埃,也是推涌洪流的水滴。当旧的秩序如冰层开裂,当新的希望似春芽破土,个人的蹉跎便成了时代壮阔的注脚。知青阿明在车间里.

我们在1979年的路口张望,身后是十年哔哔的灰烬,身前是百废待兴的原野。野草曾在废墟上疯长,如今新苗要在沃土里扎根。

这一年的沉默与呐喊,尘封与破立,都在叩问:我们将走向何方?

而答案,就写在每一个人的脚步里,写在蛇口工业区的第一声炮响里,写在小岗村农民按下的红指印里,写在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的笑泪里。

1979年,是时代的叩门声,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史诗。纵然有蹉跎,纵然有迷茫,但当春潮涌起,当新苗成林,我们终将在历史的长河里,听见属于这个时代的、壮阔而深情的回响。”

写完这篇文章,他良久才回过神来。

折上信封,准备邮寄给《安情报》专栏。

现在的许成军已经不需要《安青报》带来的影响和收益。

张主编月初还来信,表示专栏合约随时可以取消。

许成军直接无视,人家在你最低谷的时候高看你一眼,你攀上高枝了把人家弃如敝履?

没道理的!

许成军把《请回答 1979》的手稿迭好时。

来找许成军的苏曼舒目光先落在“请回答 1979”五个字上,脚步便顿住了,连呼吸都放轻了些。

“这是你刚写的?”苏曼舒伸手轻轻碰了碰稿纸边缘,像是怕惊扰了字里行间的时代气息。

许成军点头递过去,她便顺势坐在他旁边上,身子挨着身子。

他轻轻揽住了她的腰。

腰肢纤细。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名不虚传!

好在许成军今年20!

许成军心思转了一圈,苏曼舒浑然未觉。

“我读读啊~”

她逐字逐句读起来,水蓝色的裙摆垂在地上,随着她的呼吸轻轻晃。

读到“风从南海来,掠过工厂的烟囱,掠过田野的新绿”时,苏曼舒眼里慢慢泛起光。

“你把 1979年的‘动’写活了。我上周跟系里老师聊价格双轨制,还在想‘改革到底是什么’。

现在看你写的‘个体户亮起的第一盏灯’‘小岗村的红指印’,就有了具体的意象,改革就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新苗’在长。”

她抬头看向许成军,嘴角弯着,颊边的梨涡盛着笑意:“还有那句‘我们是尘埃,也是推涌洪流的水滴’,早上听广播说奥委会承认我们席位时,我就觉得鼻子发酸——

我们这代人,既是十年寒冬的亲历者,也是春潮涌来的赶路人,你把这种感觉写透了。”

“随手写写。”

“又随手写写,我怎么写不出来!”苏曼舒蹙了蹙眉头。

“你”

许成军刚要说话,苏曼舒又翻到稿纸末尾,指着“献给国与家,士与民”那句:“明明现在《收获》《十月》这些大杂志社都捧着你,却还没丢了《安青报》的专栏。

张主编要是看到这篇,肯定得激动的不行,《红绸》现在这么火,光是借东风,这专栏也得大卖!。”

“只是觉得,不能忘了帮过我的人。”

“我的男人就得这样!”苏曼舒娇俏地浅哼一声。

“那是!”

许成军心里一荡,这妮子真的是美的出格,一颦一笑就是百媚生。

压着笑着把信封递给她,“帮我看看地址写对没,别寄错了。”

苏曼舒接过,忽然想起第一次在资料室见他时,他手里就是《安青报》的样刊。

有些人,走得再远,也没丢了来时的路。

“你啊你!把我当小工用是吧!”

“给钱了么你!”

“给不起了,肉偿吧!”

“去死!”

傍晚许成军回到宿舍时,却见周海波、林一民、胡芝、程永新围着他的书桌,正头挨着头抢读《请回答1979》的手稿.

连李继海这老大哥都凑在旁边,手里还拎着刚从食堂买的糕。

“我靠!‘1979年的钟摆,在过去与未来的缝隙间震颤’——成军你这小散文,妙啊!”

周海波率先嚷嚷,“早上听奥委会的消息我就想哭,现在看你写的‘身后是十年灰烬,身前是百废待兴的原野’,你这词用的!”

“《红绸》还没完,你又整活?”

“脑子怎么长的,借我用用?”

胡芝看了眼自己刚写的“唯一合法奥委会的声音传来,我们欢呼着、雀跃着,连”。

又看了眼许成军的“这一年的每一粒尘埃,都在时代的洪流下颠簸。”

‘妈的,看不下去了!’

唰唰的把纸撕了,给几人看的一愣一愣的。

林一民从周海波手里抢过稿纸,指着“蛇口工业区的第一声炮响”那句:“我爸在上海机床厂上班,昨天还跟我说‘厂里要搞利润留成了’,你写的‘国营厂的铁饭碗,磕出了市场经济的回响’,可不就是现在的样子!我得把这篇抄下来寄回家,让我爸也看看!”

他爸是厂里的第一书记。

含金量就不多说了。

胡芝推了推眼镜,难得没跟周海波抬杠,语气里满是认同:“你之前写《谷仓》《红绸》,是写个体的故事,这篇散文不一样——

你把知青、农民、工人的脚步都串起来了,像给1979年拍了张全景照。以后要是有人问‘1979年中国是什么样’,拿这篇出来,青史留名咯!”

“小说怎么能和散文一样,你这说的就不对!”

程永新凑过来:“不过,成军!你真打算还寄给《安青报》?现在多少大刊物等着抢你的稿子,他们给的稿费还不够你买本精装书。”

“不在那个。”许成军头也没回:“张主编在我没名气的时候,给我开专栏,现在我总不能因为能上《收获》,就把人家忘了。

再说,这篇写的是普通人的 1979,登在《安青报》,青年群体、工人、农民才能更快看到——他们才是这篇文章真正的主角。”

这话刚落,周海波就拍着他的肩膀喊:“成军你这情义,我服!以后你要是办刊物,我第一个帮你跑印刷厂!”

林一民白了他一眼:“你现在不帮怎么的!”

“我什么时候说不帮了!”

“小周啊,要尊重领导,要有上下级观念,我现在可是你领导!”

这话到没错,俩人一个组,林一民暂领组织部部长!

“领导个球!我看你小子欠收拾!”

“小赤佬,侬晓得伐,爷叔的力道啊!”

“懂你nn个锤子!给爷讲普通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