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请回答1979》(1/2)
第139章 《请回答1979》
如果说你问国足平衡的国运在哪?
许成军想来大概是gf了。
许成军目光沉凝,扫过nj军区的信。
“《红绸》中,黄思源以木梳寄情、春燕用红绸明志的细节,将战火中的个体尊严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许多经历过战争的老战士读罢动容,称其“写出了我们当年藏在枪套里的牵挂”;年轻指战员则从作品对“守土与护人”的诠释中,深化了对使命担当的理解。当前,全军正深入学习四中,亟需像《红绸》这样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丰富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激发官兵戍边卫国的精神力量。
基于此,我们诚挚致信,恳请您于方便之时莅临南京军区所属部队采风。届时,我们将安排您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老战士座谈,走访边防哨所与基层连队,听官兵讲述新时代的军旅故事——相信这些源于军营的鲜活素材,能为您的创作注入新的灵感。同时,我军区《人民前线》报拟开设“战地文心”专栏,盼您能惠赐稿件,或授权转载《红绸》及创作谈,让更多官兵感受文学的力量。
随信附寄《人民前线》报近期合订本及军区文艺创作手册,供您参考。
如蒙应允,烦请通过下述地址函复,我们将妥善安排相关事宜。顺颂文祺!
xx文化部
1979年 10月7日”
这敏感性真不是盖的。
前世,《高山下的环》发表后反应最快的也是军区文化部门。
在相关军区积极推动下。
《高山下的环》后续被改编为电影(1984年)、话剧、评书等多种形式,因其“真实、深刻”的特质,成为军队思想教育、战斗精神培育、传统教育的固定教材。
许成军捏着南京军区的信函,看罢“老战士读罢动容”“枪套里的牵挂”这些字句。
写个回函吧。
无论如何,在这个国家人们对军人这个职业是非常尊敬的。
何况他大哥也是前线的一员。
他想起去年在凤阳许家屯,听插队时的老队长讲淮海战役的故事——老队长说“那会儿揣着家信打仗,信纸都被汗泡烂了”,这话后来成了《红绸》里黄思源藏木梳的灵感源头。
看着信里的文字,忽然觉得那些虚构的人物,好像真的和现实里的战士们有了牵连。
他抬手把信压在《清明》样刊上。
《红绸》能被军区注意到,不只是文字的运气,更是因为那些藏在故事里的“真”——黄思源的木梳、春燕的绣痕,从来都不是凭空捏造的浪漫,是无数战士藏在枪套里的牵挂。
符合这一期军队对文化艺术的需求。
个人情感和集体叙事的双向和谐。
他起身从资料室书架上翻出《人民前线》报合订本,随便翻开一页。
看到边防战士写的“哨所日记”,字里行间的坚守,和《红绸》里的底色莫名契合,嘴角不自觉地勾了勾。
没多犹豫,许成军从抽屉里抽出张信笺,钢笔尖蘸墨时顿了顿,先在稿纸角落写了行小字“10.7复nj军区”,才正式动笔。
许成军致nj军区文化部函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展信安!10月 7日来函收悉。读罢贵部对《红绸》的解读与邀约,既感荣幸,亦觉振奋。作品中黄思源、春燕的命运叙事,本是源于对革命先辈与普通战士的敬意,今能被贵部指战员认可,让“枪套里的牵挂”照进现实,实为创作之幸。
关于《人民前线》报拟转载《红绸》及创作谈一事,我完全同意。唯需说明:《红绸》首发于《清明》杂志创刊号,版权事宜需由贵部与《清明》编辑部(合肥安庆路161号)对接,我已同步致信该刊主编陈邓科,嘱其配合协调,确保转载顺利。
至于到访贵部采风与座谈,我亦欣然应允。现复旦课程已近中期,若贵部方便,可将时间定在11月中旬,届时我可暂离校园,赴南京与老战士交流,走访哨所。
此前写《红绸》时,多依赖二手素材,此次能亲听官兵讲述新时代军旅故事,对后续创作必有裨益。随信附寄《红绸》创作谈手稿复印件一份,供贵部参考。具体行程若有调整,可按来函地址函复,我将随时配合。
顺颂军安!
许成军1979年10月7日
通信地址: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淞庄 201宿舍
写完最后一笔,许成军把信笺折好,塞进信封时。
信里军区说“《红绸》可作思想教育载体”,心里多少有点骄傲。
他的文字在这个时代里生根发芽,逐渐蓬勃发展。
让文字为守土的人添点力量,心之所愿。
——
十月中旬。
复旦校园举校欢庆,到处是唱起了国歌的学生。
“起来,不愿做.”
这一天,国际奥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会议上,以压倒性的票数通过决议,承认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开启了奥林匹克的新征程。
正式承认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奥委会,使用国旗、国歌。
这一决议结束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长达 21年的合法席位空缺状态。
彻底打破了国际体育界对中国的隔绝。
为中国全面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参与后续的奥运会(如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奠定了根本基础,真正开启了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深度融合的“新征程”。
当天上午,校园广播插播新华社关于“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国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快讯。
播报时伴随“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的重大突破”等解读,吸引路过的师生驻足倾听。
学校食堂、图书馆、宿舍楼的公告栏,被学生会宣传部紧急贴上《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的相关新闻剪报。
标题用红笔圈出,很快会围拢起一群学生,有人轻声读内容,有人凑着头看报纸上的“名古屋会议”细节。
他们眼睛泛红。
教师办公室里,任课老师互相传阅刚收到的报纸,讨论“中国终于能正常参加奥运会了”。
甚至在下午的课堂上,王水照都提了一句“今天有个好消息,国际奥委会承认了我们的合法席位,这对国家形象和体育发展都是大好事”。
语气激昂!
1979年的复旦讲师和学生,大多经历过“哔哔后期,对国家重返国际舞台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一时期,高校开放程度高,学生们积极建言献策。
后世的人可能感觉不到。
但在这个时代。
从零到一的跨越让多少亲历者红了眼眶。
祖国重新站上世界舞台,就是他们毕生的夙愿。
许成军再这样的环境下,备受触动。
他回首1979年这一年的经过。
春潮奔涌,时光留痕。
他提笔写下了一篇杂文。
落笔生。
名字就叫《请回答1979》。
“当风沉默着刮过黄土地的时候,它觉得厚重;它将转向,同时携来新息。过去的岁月已然尘封。我对于这尘封有大感怀,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激荡。
尘封的岁月已然斑驳,我对于这斑驳有大感怀,因为我借此知道它非虚无。
时代的土壤翻涌在神州上,不生旧垄,只长新苗,这是历史的抉择。
春潮在地下奔涌,轰鸣;闸门一旦开启,将席卷一切陈疴,以及故垒,于是并且无可阻滞。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凝望,我将追行。
天地有如此沉凝,我不能肆意且放歌。天地即不如此沉凝,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株新苗,在破与立,守与变,往昔与明朝之际,献于国与家,士与民,追梦者与观望者之前作证。为我自己,为国与家,士与民,追梦者与观望者,我期待这新苗的蓬勃与葳蕤,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亲历,这实在比停滞更让人扼腕。风从南海来,掠过工厂的烟囱,掠过田野的新绿,掠过胡同里个体户亮起的第一盏灯。那灯影里,有返城知青攥紧的高考复习资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