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2/2)

才明白这才是浪潮的归处”

有人轻轻地读了起来,有人听说立刻跑来抢着看诗句.

诗歌诡异的契合着浪潮文学社的理念,沾着许成军的大名和浪潮文学社的创社。

场面和诗歌一样在复旦大学激荡起层层浪。

“我刚听胡芝这小子聊这首诗!初听就觉得写得好,没想到是许成军写的!我要报名,我想跟着他学写诗!”

“我也要报!”

一个穿劳动布褂子的男生举着手臂喊,他是历史系大一新生吕树,怀里还抱着刚从图书馆借的《红楼梦》,“我前一阵写作业就引用了许成军的《向光而行》,老师还夸我有文采!现在能进他在的社团,说啥也不能错过!”

招新现场的火爆远超预期。

前期的物料宣传早已铺满校园。

各栋宿舍楼下的公告栏都贴了招新海报,上面印着许成军的大名和作品名录。

这是程永欣的馊主意。

本来还想画许成军的大头像,但是许成军觉得胡芝画的像死刑犯自画像,急忙叫停。

他文艺但不疯。

当不了梵高。

反对部分有效,自画像没被采纳。

但是名字和作品名录都被继续采用。

广播台从早间新闻开始,每隔一小时就播一次招新通知,最后还会念一段《浪潮》的诗句,“让我凝望你的诸相/海上的潮不停地上演/腾跃、至巅、崩解、糅合、消弭”的句子,让整个校园都浸在文学的“温柔”里。

可能是温柔吧?

林一民都想哭,他提出让许成军给浪潮文学社写首诗。

谁知道他给出个这么个玩意!

好不好?

挺好!

但你温柔点行不行!别那么暗黑系好不好!

到了中期宣讲环节,林一民、周海波带着社团骨干分成三组,往各系教学楼跑。

他们刚到中文系的阶梯教室,里面就坐满了人,连窗台和过道都挤着学生。

林一民站在讲台上,身后的黑板写着“浪潮文学社——以笔为剑,以文为帆”,他刚拿出《浪潮》的诗稿,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

林一民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点激动,这是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至少到现在为止是,按照目前的声势,浪潮文学社将把他的名字和复旦绑在一起。

“文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摆设,是藏在生活里的光。哪怕是村口的老槐树、灶膛里的火苗,都能写成诗。我们社团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光聚起来,让更多人看到文学的力量!”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历史系大三的张岚举着手提问:“林同学!社团会组织采风吗?我老家在苏北农村,想把村里的故事写下来,说不定能像许成军的《谷仓》一样,写出真实的农村生活!”

“当然会!”

周海波在一旁接话,他手里攥着厚厚的报名表,脸上带着笑,“我们已经计划好了,下个月就去松江农村采风,到时候许成军同志也会一起去,帮我们指导稿子!现在报名,就能赶上这次活动!”

一旁的周永欣小声地问胡芝:“咱啥时候有采风活动了?”

胡芝撇撇嘴:“一分钟之前。”

“靠!”

这话一出,教室里的气氛更热烈了。

学生们纷纷涌到讲台前领报名表,钢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和着窗外的蝉鸣,成了最动听的声音。

周海波忙着给大家发笔,额角的汗滴在报名表上,他却笑着说:“别急,大家都有份!咱们文学社就需要这样爱文学的同学!”

与此同时,大草坪旁的招新点也排起了长队。

几个社团骨干忙着核对报名表,其中一个穿碎裙的女生拿着扩音喇叭喊:“同学们!报名表填好的先交过来!明天开始面试,地点在中文系103教室,许成军同志会担任面试官!”

“真的吗?”

一个扎羊角辫的女生惊喜地叫出声,她是外语系大一新生,怀里还抱着许成军的诗集,“我要好好准备!说不定能和许成军同志面对面讨论文学!”

人群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在讨论许成军的诗句,有人在畅想社团活动,还有人在互相分享自己写的小诗。

一个穿军装样式外套的男生,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信纸,上面是他写的《校园秋景》,兴奋地跟身边的同学说:“我要是能进社团,一定要让成军同志帮我看看这首诗!说不定以后也能发表!”

林一民跑遍了三个系的教学楼,回到招新点时,太阳已经偏西。

他接过李继海递来的搪瓷缸,猛灌了几口凉白开,却发现喉咙还是干得发疼。

可当他看到桌上堆得像小山的报名表,嘴角又忍不住往上翘。

短短一天,他们已经收了三百多份报名表,比去年全校所有社团招新的总和还多。

“一民,你快看!”

周海波指着不远处,几个学生正围着一张《北乡等你归》的歌词讨论,其中一个女生轻声念着其中的句子,眼里满是向往,“现在不光复旦,隔壁同济、交大的学生都在传这首歌,听说还有外地学校的学生托复旦的同学帮忙要歌词呢!”

林一民点点头,擦了擦额角的汗,又拿起扩音喇叭:“同学们!今天招新快结束了,还没报名的抓紧时间!明天面试,咱们不见不散!”

夕阳把校园染成金色,招新点的横幅在风里轻轻晃,报名表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对文学的热爱。

林一民、周海波和社团骨干们忙着收拾物料,虽然累得腰酸背痛,却浑身是劲。

他们相信,有这么多爱文学的同学加入,有许成军的支持,“浪潮文学社”一定会越来越好,而这份对文学的热情,也会像《北乡等你归》的歌词一样,在复旦校园里,在更多人的心里,一直传下去。

对他们来讲,这就是青春。

这就是许多年之后,他们在时代和岁月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而,“浪潮”也成了1979年复旦最生动的一道印记。

2024年复旦大学校史馆记载“浪潮”系列时,有这样一句话:数十年后回望,许成军等人的创社理念早已超越社团本身:它让校园文学摆脱了象牙塔的桎梏,证明青年创作可成为时代的“文学棱镜”,既照见个体的微光,也折射社会的浪潮。而浪潮文学社,便是这一理念最忠实的实践者,亦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精神图谱的重要注脚。

——

等许成军回来后。

201依然在热火朝天的在讨论招新事宜。

“今天,好多大四的都来咨询能不能加入文学社!”

“成军说了不行,不稳定嘛。”

“今天一共收了多少分报名表?”

“到最后将近400份了!”

“我去,那我们不是很成功了!”

“包的啊!”许成军的口头禅已经被201宿舍的室友们学的非常彻底。

等许成军进门第一时间,没有问林一民等人招新情况,而是直接叫上众人跑到食堂,打了好几份肉菜,吃了个肚圆,吃饭的时候,几人也将招新情况和许成军大致说了一下,一听400多份的报名表,许成军也是惊讶的不行。

这还挺成功?

至少比他预料的强了很多。

回到寝室,几人开始翻起了报名表,进行了第一轮的初筛,不少人还夹附了自己的作品,或是诗歌、散文、小说等。

一轮看下来还发现了不少眼熟的名字。

林薇、陈阳、徐璐、陈商君

师兄是硬凑啊!

他一直惦记着的经济学许得民也在其中,除此之外,还看到了79经济系的吴伸元和77级的张伟为。

这都是未来的名人,酌情可以考虑纳入其中。

还有不少名字也眼熟,但是对不上号,也就此作罢。

从400多份报名表中初筛出一大半,这年代能考上复旦且还对文学感兴趣的,确实还都有点东西。

趁着这功夫,许成军也和201讨论了一下浪潮文学社创社的核心原则:“小而精”。

重创作与传播避免设置复杂层级,以创作产出为核心,机构分“决策层-执行层-顾问层”,全员参与创作,无纯粹行政岗。

决策层5人。

许成军作为第一任社长,副社长林一民可以考虑,但是也不是第一年,大一新生还是底子薄一些。

负责定文学社宗旨、对接校团委/校外资源、牵头重大活动、文学创作统筹、多元视角整合。

执行层分4个部门,创作部、编辑部、联络部、组织部,全员兼职,每个部门8-10人。

顾问层,在许成军设想里可以分为校外顾问组和校内顾问组。

这就看许成军和学校各显神通了,校内不说,校外的,在李晓琳来的时候,许成军是和李晓琳提了一嘴,让这《收获》的未来掌门人来当一下顾问。

李晓琳有些意动,毕竟也就是挂名,适当提供资源,和许成军画的“饼”比起来还是小儿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