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决策(2/2)

张吉甫虽然拉拢,但是也防着。

平时不说什么,只要敢露头,悄无声息一击毙命,现在就令大同军很难受,不上不下的。

“首先,三十二门红夷大炮一起发威,红夷大炮的威力不是没有见过,只是大家没有见过炮轰城关的威力,但是我有信心。”

大清的红夷大炮,难道比自己的要精良些?

大清的红夷大炮可以做到,自己的红夷大炮不说超过,至少也不差吧。

所以王信并不认为办不到。

“其次,我不认为朝廷会彻底翻脸,张吉甫的威胁是威胁,可是他绝不会与我撕破脸,以我对他的了解,他越是如此不留余地,我越不信他会动真格。”

没有七八成的把握,自己怎么会在大同进行改革。

张吉甫要是真这么牛。

又能在天灾人祸下稳定朝纲和军队,又能无视皇帝的奉献把自己逼上绝路,还能搞定辽东各镇.自己都办不到的事,他凭什么可以办到?

虽然心里还有疑惑,但是当王信斩钉截铁的说出来后,出于对王信的信任,众人心里轻松了许多,不像刚才压抑。

“既然节帅确定,那么最坏的结果也是和朝廷翻脸,只要能一夜攻破宁武关,属下认为最难的困难就没了,连最困难的麻烦都被解决,后面还会遇到的问题又怕个什么呢。”

汤平越说越有信心,大声道:“在扬州的时候,属下就看这个朝廷不顺眼,朝廷要真不顾大同八十万军民的死活,那属下敢向节帅拍胸脯,五万余将士唯节帅是瞻。”

汤平对节帅的态度绝对没的说。

严中正站了起来,笔直道:“属下认为汤总镇说得对。”

“只要节帅一声令下,军队毫不迟疑。”刘通跟着表态。

大同军虽然很早就成立,但是今日的大同军毫无疑问是节帅一手带出来,节帅的威望之高,没有人怀疑。

“节度府上下没有问题。”

曾直也表态。

虽然不认为是好时机,但表态还是要表的。

属下们的态度,王信没有意外,大同军镇作风优良,与大周外部格格不入,坏处是封闭,好处也是封闭,大家出于自身的认可愿意团结在节帅府。

同时又因为节帅府做派的不同,他们的价值也只能在节帅府体现。

汤平一声令下,军队严格执行。

他不需要向别人孝敬,别人也不需要向他孝敬,所以军队气氛严明,做到令行禁止,但是这一套做法也只能用在大同军镇。

比如辽东军,辽东军同样也能打,但辽东军走的是另外一条家丁路线。

“我可没有说要造反。”王信摇了摇头,“是你们提出来的,又列举出了几条问题,我针对问题作出的解决法子而已。”

众人无语。

合着大家激动半天,节帅闹着玩呢。

曾直松了口气,他太知道大同的家底了,连忙说道,“既然张吉甫虚张声势,想要逼迫我们主动让步,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拒绝,但是可以先与他谈。”

“谈吧。”王信拿出了决定,“慢慢谈。”

京营控制在张吉甫手里,十几万大军,周边还有宣府,蓟州,山西等出的军队,这些地方的主要将领许多也是张吉甫换上来的人。

说实话,王信真不知道皇帝怎么赢的。

但是应该不久了。

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

无论是皇帝赢,还是张吉甫赢,矛盾到了最后的地步,无论谁赢都会面对更复杂的局势,如何稳住新的局面,到时候没有人顾得上大同。

或者.还要拉拢大同。

趁着有利的时间,收拢更多的灾民,开垦更多的荒地,自己蝴蝶的翅膀可煽动不到海外,番薯没道理找不到。

荒地有了,水源虽然不充裕,但是给番薯浇水还是够得。

到时候。

大同坐拥整个河套,外有小黄河一带,大宁一带,然后借助番薯把荒地变废为宝,哪怕每亩地只多出几十斤的产量,这可是凭空多出来的。

“一时间谁合适呢。”

曾直烦恼。

自己和张云承都不够格,节帅府其余人更不格了。

以前都是有贾政吴文华等人顶着,吴文华如今是广东巡抚,贾政更是门面人物,背后还有林如海等一众官员,所以朝廷上的事情不需要节度府去应对,自有别人去争。

“如果贾政能像薛宝钗一样懂事就好了。”王信感慨道。

众人想了想的确如此。

大同重视商业,可商业理念要是不一样,走的越近,最后伤的越深,犹如现在节帅府和周家,两家曾经合作不可谓不深。

越是重视,越是需要商业理念一样的才更能走的长远。

否则双方都不少受。

周家遭受的损失越大,节帅府何尝不是呢。

聚众昌的核心依然是周家,聚众昌因为周家的原因,影响到了商业上的事,多少事情受损。

幸亏粮票行、银票行这些事务没有选择与周家合作,否则节帅府投鼠忌器,还真不好动周家,后果就太大了,节帅府都有些承受不起。

“必须要这个合适的人出面,张吉甫动静闹得大,没有给他足够的台阶,事情也就没有了缓和的余地,假的也变成了真的。”

张云承是节度府里对朝廷最了解的人,严肃的出声警告。

“无论有没有这个合适的人选,准备还是要做好,红夷大炮先运输到朔州,各营兵马随时准备好调动,沿途的粮草提前准备好,需要的时候,一声令下各营即可南下。”

王信冷静道:“张吉甫强势,我们不能弱势,否则他看出我们的难处,必然会更加坚持他原来的想法,我们不能给他错误的判断。”

“打一打也好。”

经过节帅与曾直等文官的分析,严中正心里有了底,既然大家都怕,那么大同军为何不能做的更激进些呢。

“大同粮商们手里的粮比我们预估的多,不少陈粮都快发霉了也不愿意低价卖出去,大同都是如此,山西那边的粮商只会比大同更多。”

一切的问题都是因为粮食不足,严中正提议道:“宁武关不好破,其余关口还是有把握的,如果是指为了拿下几个县城问题不大,先把粮食控制在手里。”

曾直和张云承还在犹豫。

汤平眼睛一亮,立马振奋,“今天借着机会,大家都表了态,没必要掖着藏着,与朝廷缓和不是说不造反,我相信节帅对朝廷也是不满的。”

王信没有反驳。

从南打到北,敌人越打越多,接下来继续打,就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去消灭百姓。

到时候听还是不听?

他已经打累了。

见节帅没说话,汤平越发高兴,“既然咱们的口号是战无不胜,保家卫国,那么其余地方的百姓是不是家,要不要保?你们别装聋作哑,除非你们今天明确说出,除了大同之外的百姓都不是自家百姓,否则咱们这口号就没有做到。”

众人沉默。

以前右路军和大同西军多是内部改革,动静虽然有,但是节帅背后关系也强,加上多年来的战功,朝廷需要节帅去打仗,所以还在可控的范围。

而现在是大同自上而下的大改,动了朝廷的朝纲。

只是没有明面造反那么大的破坏力而已,实际上朝廷怎么会没有看在眼里,如果不是因为京城局势更复杂,张吉甫怎么可能拖到现在才应对。

自从选择收拢流民的那天起,大同就注定了走上不归路。

因为收拢流民注定需要改变,要么和流民一起死,要么带着流民从大户手里拿出粮食,没有第三条路。

所以各县才无法接受流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