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接管(1/2)

第389章 接管

周记粮铺。

铺子里的打手少了许多,但是多了两名差役。

“滚滚滚。”

差役凶狠的骂道,时不时动手。

衣衫破烂在街道上乞讨的灾民纷纷躲开,避的慢了就得挨打,倒是让周记粮铺门口清净了不少。

城外更不安全。

粮食多放在城里,城里人做嘴杂,什么地方用来藏粮都不安全,一般的粮商都会把粮食放到自家粮铺后面的粮仓,然后有诸多伙计看顾。

周记粮铺已经七八日没有开店,也没有要开店的迹象,当然不希望门口多许多人。

“我家住那边,凭什么不让我走。”

有人经过时被差役给骂了,不服气的回嘴,反骂了一句。

“哟。”

两名差役顿时来了精神。

其中一人掏出铁链往那人头上一甩,那人立马头破血流,又被铁链缠住脖子。

“敢妨碍爷爷办差,还敢辱骂官差,态度十分恶劣,跟我们回牢子,罚款二十两,什么时候你家里人拿二十两银子来就放你出去。”

那后生懵住了。

普通农户全家年收入也才六七两,城里人收入高一些,也要不吃不喝两年多才能赚到。

“你你们不讲理。”那后生捂着脑袋,鲜血直流,惊慌结巴道。

“现在知道怕了。”年长的差役恶狠狠道:“你是个什么东西,配和爷爷讲理?爷爷代表的是王法,不怕告诉你,你家里人不赶紧交银子,你就等着死在里头吧。”

“走,给他废这么多话做什么。”

另外一名差役重重的一拉,那后生犹如牲口似的被拉着走。

一路上人来人往,那后生又惊又羞又怕又茫。

过了一会。

周圭坐着轿子前来,身边跟了一帮人,下了轿子,走入自家的粮铺,突然停住脚,皱起眉头问道:“衙门里的人呢?”

“刚才还在呢。”

伙计不清楚。

另外一名伙计说道:“街坊口那家打铁的,他家的小子得罪了差役,被差役拘了回衙门。”

周圭不管这些,骂道:“喂了衙门那么多银子,一点事都办不好,真是一帮废物,拿我的帖子去衙门里找李主簿,问他派来的人怎么个事,能不能办事干活。”

最近风头不好,周圭觉得自己已经闹够了,现在收敛点。

反正王信最近一段日子绝对不好意思再来找周家打秋风的,总不是为了钱粮,周家又不是没给,可给多少总得有个数,不能没底线。

周家也不富裕。

“说好派差役来帮忙维持下,这才几天就看不到人了。”周圭不满,边进屋边骂道:“回头得拿一二名差役杀鸡儆猴,让他们不敢不上心。”

听到自家少爷的话,伙计们各个敬佩。

平常的时候,粮食倒也不算什么,可如今的时节,粮食是真正的命根子,周圭心里有数,挣钱归挣钱,粮食这玩意能要命。

在家里呆了几日,生怕下面出事,赶来巡查自家的粮仓。

周家的粮仓是大同除了官仓之外最大的粮仓,但是官仓是空的,而周家的粮仓是满的。

进入后院后入眼是连脊并山式布局,连绵的廒房,每个廒房地下铺设暗渠排水而防潮防洪,还有部分粮仓建在砖砌墙体内,墙根留着一排气眼,这些气眼通过封堵可以改变仓内的潮湿与冷暖。

从门口进来后。

每排六间大房,四面二十四间,每间房子之间隔着一条巷子,每条巷子密密麻麻的一排水缸,水缸里装满了水,中间是巨大的平地。

虽然是土地,当然夯实后平整无比。

新收的粮食会先晾晒,然后送入仓房,平常的时候,也会定期翻动粮食。

二十四间大排房是专门修建用来储备粮食的,与普通的民房不一样,储蓄方式采用的是散装储蓄,库容量更大,每间房不会容纳满,一般为八千石。

如果二十四间库房都装满粮食,那么能装十九万两千余石,如果堆满的话,二十万石头也能放下。

周家这些年来,除了老爷子说他年轻的时候堆满过,后三十几年最多也就装了十二三万石,去年库存最少,竟然不到四万石,往年大半在七八万石。

四万石粮食,周圭敢说大同还有哪家手里的粮食能有他们周家多?

“姓王的什么也不懂。”

连每个水缸都看了一遍,确认水缸里的水是满的,周圭才落了心,想起自己把诸事处置的周道圆满,不禁愤慨道:“粮食都被官府收走能留多久?”

管事听到后,想起官府的德性,摇了摇头,“恐怕一个月都撑不到。”

“一个月?半个月都高看他们了。”

周圭一脸鄙视,衙门上下都是一帮饭桶,只会喝商人的血,冷然道,“无论灾民们有多惨,只要粮铺里还有粮食,世道就还能有信心,否则连粮铺都没了粮食,人们失去了希望,那才是末世到了。”

四万石粮食看起来很多。

但也只够一万两三千人吃一年而已,因为王信的原因,大同现在人口翻了一倍多。

现在粮食才是硬通货,有钱都买不到。

还能把往年高价都买不到的田地全部给搞回来,反倒是其他生意如今可以放一放,土地是世代的财富,生意又不用不急于一时,什么时候不能做。

门外。

一排军士列队而来,随后在命令下控制住各处出入口。

督查队的人带着条子封了整个周记粮铺。

随后有薛家调拨的伙计来帮忙打下手,以及提供的账房先生清点入册,督查队负责抽查和检查,节度府则盯着结果以及给出命令。

各司其职,术有专攻。

周记粮铺里的所有人被集中到一间房子不得随意出入,还需要配合清点,以及提供账册等。

周圭茫然的看着一切。

“这这,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出去啊?”管事语无伦次,最后问道。

“清点完物资,顺利接管后,你们就可以离开,也可以留下来帮忙做事,但是需要重新招募,符合条件的人才能留下,而且要去别处,不能留下来。”

督查队的人很客气。

薛家的人只负责清点和接收商号的事,士兵们只负责维持秩序。

周圭一言不发的呆在角落,伙计们都低着头,他还没有表明身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王信这是要抄了周家?

他凭什么呀?

大同又不是他的天下,知府那边就不会同意。

除非他连知府都给抄了。

那岂不是造反。

他真敢造反?周圭脸色阴沉,他赌王信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有分寸,难道自己赌错了?

账册是现成。

根据账册来清点仓库粮食,不过这么多粮食,而且都是散装的,要全部称重一遍的话,恐怕在场的人都忙这件事也需要不少时日。

有经验的管事只需要抽查各仓房里的粮食是不是真的,有没有造假,然后根据仓房的储蓄情况可以推测出大概的分量,与账册上的数字大差不差就是对的。

所以只用了不到两日,大同民间最大的粮仓就清点完了,同时登记入册。

兵士没有撤走。

督查队的人也没有走。

一直要等新的商号成立,正式接管此处后,他们才会撤走。

至于原来粮铺的伙计和管事们,很快有新的商号来询问,特别是有经验的管事,这些有经验的管事第一时间能被招揽走,哪怕不留下来可以去别处。

“谁是周圭?”

第一天的傍晚。

周圭滴水未进,蹲在角落一言不发,周围的伙计们心里仍然畏惧少爷,没有人透露他的身份,更何况白日里突然闯入的乱七八糟的人们也没有问。

直到此时,两名督查队的人推开门进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