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北上之令(1/2)

第277章 北上之令

朱温想象过很多次,义军从岭南出师北伐的情形。

他本以为,这次出征,该是兵粮足备,器甲鲜明,在岭南百姓的欢送中,踏上北伐中原,推翻腐朽唐王朝的道路。

黄巢一直强调,对抗朝廷,是一场以有道伐无道的义战。

草军发出的文告中声称——“宦竖柄朝,垢蠹纪纲。诸臣与中人赂遗交构状,铨贡失才”,直指大唐三大弊疾中的宦官与士族问题。

宦官秉持中枢,士族则勾结宦官,把持科举,令出身寒门的才学之士没有上升通道。

藩镇问题没有直接点明,但黄巢大张旗鼓地宣扬韩愈学说,强调儒家道统,摈抑释老之学,又刊发柳宗元的《封建论》,亦表明了削平藩镇,澄清天下的志向。

朱温想到诸葛武侯在《出师表》中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他在封州种下的麦苗,尚未收获上新麦,就不得不应命北上。

草军在岭南经营时间太短,如此全军北上,岭南之地必然很快失控,义师将重新成为一支没有根据地的孤军。

诸葛武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都未能取得成功。义军孤军北伐,难道能一举推翻唐室么?

刚知道这个决策时候,朱温满脸不可思议。

“许多弟兄们刚在岭南安家下来,如何这么快就要北上?”他脸色涨红,死死按住来使的肩头:“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朱温实在不相信,黄巢会做出这样顾头不顾腚的决定。

“那些兄弟,很多都已不在了。”使者苦笑不已。

朱温经过询问,才知道,广州一带,今春爆发了远胜上一次的大疫。

来自五岭以北的草军人员,死者十分之三四,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

本地百姓对疫病的抵抗力要强很多,但也有感染上而死的,一时间广州内外人心惶惶,百姓开始私下议论,是义军带来了大疫。

“如今军心动荡,大部分将士要求北返。他们不怕死,却不想在疫病当中,死得不明不白!”来使道:“如果咱们不北上,大军可能直接崩溃!”

朱温只觉被抽空了全身的力气。

他在封州,普及宿麦,打击豪强,兴修水利,还打算征募当地壮勇为兵。

这一切的一切,全部白费了。

而且,黄巢之所以接纳尤滴这个女人的投靠,就是因为她能帮忙处理广州的市贸事务。义军在岭南这么多的经营,难道全是帮别人忙活一场?

“我军已经因为疫病,死者十分三四,如今北上,怎能与雷帅高骈相抗?”朱温咬着牙问道:“为什么不咬牙坚持下去?”

“盐帅说,今年江淮蝗旱之灾大作,饥民遍地,我等趁攻取岭南之威北上,不缺兵源。一旦突破江淮防线,就可击穿空虚的中原,直取长安。再迟一些,风帅就要撑不住了。”

风帅李国昌在代北造反,朝廷派出近十万大军围剿,确实导致了中原空虚的局面。就连草军南下时,追杀的兵力有限,亦与此有很大关系。

风帅虽然善战,一上来连胜数场,但面对朝廷绝对优势兵力轮番消耗,也渐力不从心,若没有变数发生,今年之内,恐要被彻底打垮,要么被擒杀,要么只能逃入北方胡人中求生。

朱温听到使者的话语,终于明白了。

这终归还是师尊黄巢的决定啊。

在岭南稳扎稳打,逐步蚕食朝廷土地,稳健,却缓慢。而且,等到朝廷解决掉风帅,能拉来对付草军的兵力,会比之前多很多。

但若能抓住现下这个机会,长驱直入,斩首长安,便有机会传檄而定天下,再徐徐图之,逐步削平地方的藩镇。

这是一场豪赌,成则数年之内,山河易色,败则草军数万豪杰,烟消云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