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截留夏税(1/2)
第761章 截留夏税
赵时用手持科抄,绕过正堂,轻车熟路地来到了二堂的会客厅外。
会客厅的门大开著,赵时用还没走近就引起了室內所有人的注意。
他的突然出现,打断了厅內原本正在进行的客套寒暄。屋內几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脸上都带著几分意外。其中最感诧异的,莫过於刚刚才在户部前院与他分道扬鑣的高时明。
高时明的眉头下意识地一皱,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与警惕,心下暗忖:这姓赵的给事中也太不识趣了吧?科抄既已送达,怎还追到这里来?
作为主事人的户部尚书汪应蛟虽然同样感到诧异,但还是主动迎了上去,含笑问道:“不知足下是?”昨天也有户科给事中来部递送科抄,但那个人不是赵时用。
赵时用当然也是第一次面见汪应蛟,但那身儿二品文官特有的緋色锦鸡补服,还是让赵时用一下子就確定了对方的身份。他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长揖,恭敬答道:“失敬。下官户科给事中赵时用,拜见汪部堂。冒昧打扰,还望部堂海涵。”
“原来是赵给諫。”赵时用说话的时候刻意压著自己江淮乡音,可汪应蛟还是一下子就捕捉到了,不由问道:“听口音,赵给諫是南直隶人氏?”
“汪部堂好耳力。”赵时用堆起笑容,用扬州口音应道:“下官確实是『南京扬州』人。”
“果然是扬州。”汪应蛟点点头,就算是寒暄过了。他眼睛一眨,问道:“赵给諫怎到这儿来了?王侍郎没在大堂上吗?”
“回部堂,王侍郎在堂上。”赵时用拱手答道:“就是他老让下官直接將科抄送到您这儿来的。”
汪应蛟还以为是出了什么大事,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什么事啊?”他看向赵时用手里的公文,语气沉了下来。
赵时用上前半步,將科抄双手呈上,目光扫过站在汪应蛟身后的顺天府尹沈光祚,说道:“是顺天府呈上的灾报。密云县的。皇上已经批过了。”
沈光祚闻言一怔,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显然没料到皇帝的批覆竟如此神速。
汪应蛟也是一愣,下意识地看了沈光祚一眼,隨即从赵时用的手上接过奏疏,迅速展开阅览。“.溺毙民丁七十二名,失踪二百三十七名,淹没田亩三百余顷”汪应蛟的目光快速扫过奏疏上的字句,又把户科誊抄的皇帝批覆过了一遍。看完,汪应蛟抬起头,带著些许不解和询问望向沈光祚:“延甫,这么大的事情,你刚才怎么不跟我说啊?”
沈光祚脸上掠过一丝苦笑,连忙从怀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咨文,解释道:“部堂恕罪,下官本来是想把银行的事情说完了,再向部堂详细稟报灾情的”说著,他將咨文递了过去,“这是顺天府擬请户部协济的正式咨文,您看看吧。”
汪应蛟合上科抄,接过咨文,快速地瀏览了一遍。上面的內容与奏疏大差不差,只有措辞和一些具体的请求有所差异。片刻后,他抬头问道:“你们顺天府预估,此次賑灾需要多少钱粮?”
沈光祚略一回忆,答道:“根据昌平州初步申状所请,预估需要粮米三千石、帑银二千两,主要用於賑济饥民,以及修復被洪水冲毁的道路、河堤。”
修復道路、修补河堤,朝廷这边就算要管那也是工部的事情,所以汪应蛟也就只是追问:“受灾人户大致有多少?”
沈光祚面色凝重地摇了摇头:“事情刚发生,昌平州那边还没来得及详细查报。但按照过水田亩超三百顷这个数来估算,受灾人户至少在一千户以上。”
“粮米三千石”汪应蛟在心里默默地掐算了一番,喃喃道:“也就是几千、万把人一个月的口粮。现在到秋收至少还有两个月,这点儿粮食,够賑吗?”
“部堂明鑑。”沈光祚回答道:“密云今年的夏税已基本徵缴入库。未曾起运。若能仰赖陛下天恩,获准蠲免,留作本地賑灾之用,再加上密云县常平仓、以及昌平州仓的存粮,应该能支撑到秋收。”
“嗯”汪应蛟点点头,將手中那份科抄的奏疏递给沈光祚:“皇上圣明,密云县今年的夏税不必解送京师了。”
沈光祚双手接过奏疏,一眼就看到了那条,科抄之后由红转黑批语,脸上顿时涌现出感激之色。他后退一步,面向北方紫禁城的方向,郑重其事地整理衣袍,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一个头,朗声道:“皇上圣明!臣代密云县万千灾民叩谢天恩!”
汪应蛟默默地站在一旁,待沈光祚拜完起身后,才继续问道:“延甫,昌平全州今年的夏税,目前收了多少了?”
沈光祚站直身子,略加思索后回道:“回部堂。各州县的税银都还没有起运解京,所以暂时还不知道具体的数额。不过参照去年岁入,就算扣掉密云全县的夏税,余下部分,收个四千两左右,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既然如此,”汪应蛟听罢,沉吟片刻,点了点头:“那户部这边的协济,就先从昌平州已征未解的夏税中支用吧。该买粮便买粮,需僱工则僱工。所用之数,核实清楚,准其抵扣应解税款,若有剩余再行解部。若仍是不足,顺天府可以调用周边州县的夏税以济协调。如此,就地取用,也省了辗转运输之耗。”
沈光祚对此安排自然没有异议,但他还是谨慎地提醒道:“部堂明鑑。截留解京税款,应先行奏闻。即便事属賑灾,亦当请旨定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