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开海引银令!伟大的操盘手沈子珩(2/2)

稳定最重要。

……

翌日,户部太仓库开始流出大量白银。

此举,在百姓眼里,是稳定物价,稳定银钱兑换率的表现。

但在诸多黑心商人眼里,这是朝廷给他们发福利,他们认为此乃朝廷无奈的表现。

一些商人明面上宣称响应朝廷号召,不再以钱换银。

但在私下里,秉持着“有钱不挣王八蛋”的原则,相当活跃,即使看到几钱的碎银,都恨不得将其收入囊中。

有商人为了达到下半辈子吃喝不愁的目标,甚至选择借钱,以钱换银。

有商人奔赴乡里,以一两银换一千四百文的的价格大量收购白银。

有商人推算,朝廷若在明年年初全面施行一条鞭法,预计六月夏税之时,百姓就需折银交税,到那时,一两银有可能能换一千六百文甚至一千八百文。

……

京师商人很多私下的行为,根本瞒不过沈念,沈念知晓有商人计算出借高利贷在明年都有赚头后,不由得感概:永远都不能太高估人性啊!

……

十二月初二,应天府,南京城。

一座豪宅内。

已经致仕的张四维将亲手撰写的数封书信递给管家,道:“务必以最快的速度将此信送到族人们的手中,另外,将城南的几个商铺全都卖了,全部折银!”

“是,老爷!”管家快步离去。

张四维为族人写的书信,全都是催促他们以钱换银。

他认为,当下的朝廷根本操控不了市场,一条鞭法施行后,定然会导致银贵钱贱的情况发生,故而他准备大赚一笔。

此时的他,依旧没有放弃重返仕途。

而想要重返仕途,必须要有资金支持,故而他依旧对钱很贪婪。

此外,能阻拦新政,让张居正等人焦头烂额,是他非常乐意看到的事情。

……

十二月初十。

太仓库银已拨出五十万两,京师之内仍是一副缺银景象。

一些商贸交易甚至出现了一筐一筐铜钱的交易,谁都不愿出白银。

而在一些质铺钱庄里,一两白银换一千五百文铜钱已是正常兑换价格,若是私钱,则需一千八百文才能换取一两白银。

一时间,京师内商贸不兴。

与此同时,尧东商行北方的各个分行都行动起来。

他们运送贩卖货物,皆以白银交易为主,且号召所有合作的商人,为了商贸的兴盛,为了商人们的长远利益,拒绝以钱换银,囤积白银之行为。

沈念在户部对商人们的讲话,以文字形式,已传到了多个城市。

沈念的父亲沈尧山与岳父顾东行严格响应沈念的号召,将各个商铺中的存银都撒了出去,有效避免了物价飞涨,铜钱越来越贱。

相对应的,一些黑心商人则是将这些白银全都收入自家银库,等待着明年百姓折银交税时大赚一笔。

这日黄昏。

沈念收到了父亲与岳父的联名书信。

二人称他们将沈念之言印制成文,正在朝着北方商人分发,他们相信许多有良心的商人定然会让白银正常流动,而他们也要与黑心商人对抗到底。

沈念看罢书信,不由得笑着说道:“好人有好报,所有有良知的商人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

十二月十六日,冬阳耀眼,虽不温暖却非常灿烂。

临近午时。

正阳门外、顺天府衙门外、户部门外、崇文门外、宣武门外,几乎同时贴出了一道名为“开海引银令”的诏书。

诏书内容非常简单,主要讲述了两点。

其一,为防止银贵钱贱的情况发生,朝廷决定开放海洋贸易,引入白银,除开设港口外,还将允许私人海上贸易。

其二,朝廷正与海上周边各国联系,进行贸易洽谈,意在明年缴纳夏税之前,输出大量商品,引入巨量白银,保障百姓折银兑换,使得银钱兑换比例不高于一两银兑换一千文钱。

此“开海引银令”已出,整个京师都炸锅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朝廷竟然还有这一招。

这意味着银贵钱贱的情况将不可能发生。

这意味着接下来钱银的兑换比例将不可能超过一两银兑换一千文钱。

这意味着所有高价囤银的人都将会大赔特赔。

一些黑心商人顿时欲哭无泪。

开海引银令公布一个时辰后,京师钱庄质库的的银钱兑换比例便变成了一两银兑换一千二百文钱。

而在无数人带着白银排队换钱后,兑换比例变成了一两银兑换一千文钱,之后又变成了一两银兑换九百文钱。

那些谋取暴利的有钱商人赔的还只是自己的钱,而那些借高息贷换银的人,可能要变卖家产,直接血本无归了。

这一刻。

京师的许多商人才意识到,沈念那日在户部的讲话,不是乞求,而是给予商人们最后的机会。

可惜,大多数商人都被金钱冲昏了头脑。

很多商人也庆幸朝廷时隔不到一个月就出台了开海引银令,若再延迟两个月,恐怕将有更多商人会赔得血本无归。

与此同时,那些以银换钱的商人则是大赚特赚。

用一两银换取一千二百文到一千五百文钱,如今一倒手,便可用九百文到一千文换回原来的一两银。

这让诸多商人意识到:莫薅朝廷羊毛,与朝廷逆向而行,只能是死路一条。

开海引银令以极快的速度朝着地方各地传递着,那些错估形势的黑心商人将会哭成一片。

此令对贫瘠的乡里百姓或许影响不大。

但对苏州、扬州、杭州等地的大商人将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一些地方的商人因选择不同,导致地方商贸格局发生巨变,使得一些有良知的商人,一跃成为地方商贸的引领者。

……

应天府,南京城。

张四维等一大批致仕或半致仕的官员,看到开海引银令后,几乎哭成一片。

有人积累了半辈子的财富没有了,有人连养老钱与棺材本都没有了。

但是他们还是想不通。

想不通为何朝廷不惧倭寇卷土重来,不惧海上的狂风骤雨,不惧那些海外小国的侵扰。

全面开海,迎来的机会很多,但产生的问题更多。

并且,商贸航道不是那么容易建立的。

这些思想守旧的官员,永远不会明白大海是可以被征服的,而征服大海的大明,将拥有更美好更久远的盛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