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命运齿轮(2/2)

孙策说罢扶了扶左腰佩剑,齐地气候温润,春季来的也早。

此刻的孙策一袭水绿淡色锦袍,外罩一领灰褐色无袖如似马甲的箭衣比甲。

宋谦张张口还想规劝,见孙策神情不爽,也就知趣不再言语什么。

孙策引着几名贴身劲骑策马而出,宋谦望见孙策数骑奔出辕门,立刻嘱咐身边的军吏:“快去通知周都督。”

“喏!”

军吏不敢耽误,应下后拿了宋谦递来的令牌,快步而走,去隔壁营垒群去找周瑜。

自孙策同意袁绍的结义提议后,周瑜也一并结义,正式成了孙策的义弟,也是袁绍的义子之一。

这也导致周瑜在军中的地位直线上升,又因舒城周氏的影响力,周瑜也更受士人们的信任与拥护。

宋谦自知劝不住孙策,可他又要亲自看管营帐内书写好的各种军令,只能此刻将希望寄托在周瑜身上。

青州士民并不会因为孙策被朝廷进封为齐侯就高看孙策一眼,就跟河东、太原人不会因为赵基的爵位变化而立刻做出思想变化。

秦汉至今已有四百年,谁还惦记那点春秋、战国的旧事?

孙策固然自诩孙武之后,是田齐庶脉小宗之后,可这又有什么意义?

大宗北海孙氏、乐安孙氏还顶在前面,就这两个孙氏就不会轻易向孙策低头,更别说是其他先秦传承的大族。

说到底,孙策这支孙氏是浪迹于江东的庶流杂脉……从根子上来说,这一支的祖先就在家乡混不下去,才去了遥远的外乡。

真正的嫡脉近枝,怎么可能沦落到外乡谋生?

四百年了,真有出息又怀念家乡的话,自然会想办法迁回祖宗安息之地。

可这支孙氏一直流落在外,连个像样的传承都没有,其他齐地古族可以捏着鼻子低头认了,可北海孙氏、乐安孙氏真不能认。

所以苦苦追求的齐侯尊位,并没有带给孙策各种想象中的便利。

从出身上来说,反而因为头顶这个孙氏,齐地古族大姓反而最看不起他……仿佛一种传承久远的自豪感突然从这帮人身上苏醒了。

也不是这些人故意鄙视、挑衅孙氏,实在是想通其中关节,会本能的看不起这类仰仗军威、挟持朝廷,耀武扬威重返家乡的破落户后人。

传承自先秦的古族大姓普遍看不上孙策,这让青州的普通百姓怎么看?

虽然大姓子弟出仕,普通百姓服役,但终究轻鄙孙策的出身,抓不住机会也就罢了,真让机会来了,这些人宁肯做赵太师的马前卒,也要将孙策这个当年的破落户后人赶走。

没错,齐地古族大姓宁肯向外人赵基低头,也不愿向孙策输诚。

这跟赵基、孙策之间的强弱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单纯的鄙视孙策,以及孙策都不清楚的那位最初离开家乡,去外乡谋求发展的祖先。

越是这样集体践踏孙策的骄傲与荣耀,这些古族大姓仿佛就越高贵一样。

这或许只是一场共识之下的博弈,总之齐地古族大姓的冷淡、抗拒态度,让孙策很不爽。

这也是他答应袁绍结义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因,似乎援引汝南袁氏的影响力,就能迫使齐地古族大姓承认他。

只是结义之后,来自古族大姓的鄙视、疏远态度更加的明显了。

虽然不敢举兵反抗,但敢敷衍孙策。

当机会来了,这些人又怎么可能静静看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