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命运齿轮(1/2)

第739章 命运齿轮

临近五月,青州临淄。

比起临淄城,孙策更喜欢繁华、风景秀丽的济南国历下。

选择不同城邑为治所,那发展的侧重点就不同。

临淄的好处在于航海,不管是与幽州、辽东的海贸航线,还是绕行胶东向南走的琅琊、广陵、三吴航线,都是孙策的退路所在,也是他向外进攻、施加影响力的可靠触手。

迫于赵基的战略反击,孙策也只能提前发动针对臧霸的战争。

其实现在并不是良好的开战时机,不是说臧霸不好打,而是现在提前开战,有一定概率会把赵基主力引过来。

引来赵基的主力,自会便宜袁绍,袁绍就有机会一举兼并燕赵之地,成为户口百万,带甲十万仅次于赵基的巨毋霸。

常备十万甲兵,到了生死相搏之际,怎么也能动员出三十余万、四十万的大军。

只掌握冀州,或掌握幽冀二州的袁绍,完全是两种状态。

孙策这里提前开战真把赵基赵基引过来,袁绍势力增长,孙策这里不死也要大残,即便取胜也是惨胜。

这盟友之间彼此实力一增一减之后,那真就会发生变化,从伙伴盟好变成主从、父子之盟。

面对袁绍提升盟约性质的请求,迫于生存、发展,孙策认袁绍为义父也不算委屈自家。

反正他始终是独立的,不可能去邺城那里看袁绍的脸色,或去赡养这个雄心不减当年的表面义父。

彼此结义为父子后,好处是很大的,双方接壤的地区都能降低军备,使军事资源能更合理的运用;也能相互援引对方的影响力,来制衡内部的分离势力。

好处太多了,孙策又岂是那种迂腐之人?

而现在,孙策已经做出征讨臧霸的决议,可军令即将发出之际,他深深的犹豫了。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孙策也想跟袁绍真心实意的联合,以对抗吕布、赵基这对翁婿之盟。

所以为了最终的胜利,自己吃点亏,迫使赵基出兵青徐,为袁绍的幽州战场争取机会。只要袁绍那里兼并幽州,尽得河北之地,自能依靠太行之险与赵基对攻、相持。

为了最终的胜利而吃点亏,这固然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孙策个人感情上不排斥这种高尚行为,可想到这个亏吃到肚子里后,很可能会被撑裂,这就不是孙策能轻易释然,或能坦然接受的命运。

赵基很可怕,赵基出兵青徐,沿途兖豫二州的墙头草们摇身一变就能成为忍辱负重的忠义之士。

这种破竹席卷之势一旦发生,就有可能演变成溃堤之势。

不仅兖豫二州的郡县会反戈易帜,这股风潮涌动之下,会冲垮青徐二州郡县、豪强的心志,导致还未展开决战,孙策的大军就分裂、溃散。

孙策不是对自己的军队没信心,而是他对赵基的威慑力很有信心。

孙策自然信赖他的淮泗旧部,可他信不过兖豫青徐四州的军队。

赵基都在担心麾下叛乱,袁绍也有类似的顾虑,孙策又怎么可能独免?

临淄城东,大岘山军营。

孙策一人独思颇感烦闷,就走出大帐对当值的宋谦说:“等我回来再发军令。”

“喏。”

宋谦应下,但还是询问:“君侯何往?”

“心中烦闷,出营散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