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与孙策的默契(5.6k)(2/2)

他也不担心孙策的那些海军会跑掉,这特么是统一,不是侵略,大家各为其主而已,又不是世仇。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留着孙策,来对付朝中那个日益强大的军工复合体。

北方百姓十年碰到一次洪涝灾害就活不起了,南方百姓一年碰到十次洪涝灾害都是很正常的。

所谓航海发展,很多时候也不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是经验的累计。

带来了钱,带来了工业制成品,带来了武器,带来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只带走了一些奴隶而已。

全世界历史范围内,古文明和中古文明都是发源于温带的,全世界的主流历史中,基本没热带民族什么事儿。

十五年了,孙策现如今依然是大汉吴王,每年依旧坚持给刘协送当初说好的那些贡品,虽然,这点贡品对于如今的汉吴来说礼节性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实质,刘协也懒得给他涨价。

刘协再怎么理科狗,也也那个本事以一己之力带动社会的航海业大踏步的进步,那又不是他的专业。

既然能通过路上运输来发展殖民经济,发展海洋贸易的动力何在呢?

罗马人抓安息人当奴隶卖给孙策,安息人抓罗马的奴隶卖给刘协,抓奴隶产生仇恨,战争烈度升级,就从大汉与东吴两国购买资源,拿什么购买资源呢?拿奴隶。

大汉的底蕴比东吴强一些,但罗马的底蕴又比安息强一些,反正阴差阳错加有意维持,这两个帝国现如今打得还真的势均力敌起来了,又在彼此仇恨的加持下,将战场,彻底变成了疯狂的绞肉机。

而一个国家,是几乎不可能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的,很多时候这二者之间就是相冲突的。

而大汉在西边的对手还是挺强大的,不管是安息还是罗马还是贵霜,好歹都是大国,但东南亚那边的小国,真的就都是一群刚从树上下来的猴子,孙策那真的是予取予夺啊!

非洲黑叔叔又贫穷又落后真的只是因为懒惰和非洲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

其实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热带地区真的不适宜农业生产,至少是不适宜封建社会时的农业生产。

除非刘协决心放弃海权,否则就只能纵容孙策放手去搞海权,这样的话,等到有朝一日朝廷将东南一统,只需一道安抚的旨意,孙策发展出来的海权必然就是大汉的海权了,这个新加入的海权小团体,也能勉强有与军工复合体掰手腕的能力。

这就导致了朝廷压根也没有发展海军的动力。

这叫做以战养战!

所以罗马和安息这一仗啊,打起来就没完没了了。

所以眼下这个阶段,刘协又怎么可能去打孙策呢?

且不说现在的孙策真的不好打,真打下来,十之八九用不了多久大汉还得再去打安息。

现在这样就挺好的么,让罗马和安息专心打仗,人力和资源源源不断的输送进来为大汉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以孙策水师之雄壮,十五年来一次也没来试着打过合肥,更没有过一次水上劫掠。

都是泪啊!

当时刘协还很是吃惊,心想着这下想要统一扬州可不太容易了,也曾试过在青州造船,但奈何效果不太好,已经具备近海航行能力的孙策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朝廷把战船造好,沿海而上,时不时的将造船厂付之一炬,然后扬长而去,没有水师的汉军即使气得怒发冲冠也只能急得干瞪眼。

要知道东吴与大汉毕竟是同根同源,大汉这边不管技术上有什么成就,只要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孙策在三年内就一定能把技术给偷过来,焦炭炼钢法,玻璃,水力重锤技术,弩炮技术、手工机床技术和纺纱织布技术等,这几个改变社会结构的重大技术东吴都有。

那难道孙策就不统一了么?

长江天险?我绕过去总可以吧。

吃点汉吴的剩饭,日子就过得美滋滋了,所以……就特么你叫孟获啊!

于是乎尤其是这两年里,刘协和孙策越来越默契了。

他妈的一群神经病啊!

再说东南亚那边,沿海的区域不是都已经成为孙策的殖民地了么?

事实上现代人很多都有一个误区,即越是温热的地区,就越是适宜粮食的生产,因为北方的农业生产只能做到一年一熟或两熟,而南方地区却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何况这些个野蛮人已经被大汉这头亲手武装起来了。

只是热带地区的人们天性就比较懒惰,什么种子洒在地里不用去管,就等着他们自然生长。

建安十三年,孙策亲征吕宋,在吕宋建立殖民统治。

真叫停了这个,这帮丧心病狂的玩意怕是要给刘协搞个“人人有甲穿”计划。

然后,孙策来了。

而是因为热带地区在对自然没有足够改造的时候,刮风降雨就跟抽风一样,有些地方有时候一下雨下一个月两个月都是常事儿,但有时候一个月两个月不下雨也是常事儿。

总之吧,被军工复合体搞得焦头烂额的刘协已经好几年都没有理过国事了,眼看着太子成年,他的禅让大计就要开始了,他必须得在走之前把可以实际应用的蒸汽机给搞出来,再通过蒸汽机把火车给搞出来。

因为建安二十年的时候,本来被罗马打得只能苟延残喘的安息已经渐渐的重新站稳了脚跟,在大汉的支持下,已经有了反攻的苗头,而罗马帝国内部本就腐朽不堪的政治黑暗,伴随着征战安息的失利,不可避免的就爆发了出来。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大汉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话,东吴就是世界第二。

用铁轨,来治一治军工复合体那变态的板甲狂热综合症。

因为东吴缺铁,铁矿石储量很低,必须大规模的从蜀国进口铁,焦炭炼钢法再好也做不得无米之炊啊!

至于大汉与东吴的直接贸易,这个相对还是不太合适的,一方面虽然现在暂时不适合统一但这个统一的姿态和政宣工作还是要做的。

建安二十年,孙策的商队成功饶到了西欧,与罗马帝国完成接洽。

搞个三千万板甲,刘协非得疯了不可。

建安十四年,吕宋发现大铜矿。这特么多亏了扬州百姓也已经习惯了使用混了锡的建安新钱,否则怕是这东吴还要给大汉来一波反向的金融输出。

种地?种个屁的地!

孙策呢,也默许了,甚至于甚至于,孙策还在刘协的建议下,将国都从曲啊搬迁到了一个叫松江的地方。

热带地区的百姓将种子仍在地里就懒得去耕种,长出什么就吃什么,真的不止是因为懒惰。

你清楚我的底线,我了解你的诉求。

孙策手下的那些将领们,各个在东吴有官职的前提下,同时也各个都在大汉有爵位,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小范围的流通,汉官可以去吴国任职,吴吏也可以去朝廷做事。

然后就去特么的爱谁谁了。

完,美,循,环。

真的,现在东吴一头牛能换五个黑奴或三个安息奴,民族优越感已经变态了。

所以……中原王朝几千年来南方发展一直滞后难道是因为古人蠢么?

反正托福于南郡自贸区,蜀国百姓的日子吧,其实过得也真的挺好的,铁矿卖给东吴,丝绸和茶叶卖给大汉,有时候还会转卖东吴的铜给大汉,转卖大汉的毛皮给东吴,二道贩子做的也很开心。

又岂是区区一个占城稻之功劳?

这个江南大开发工程,历史上足足耗时近一千年!

后来,就是故意留着孙策,能灭也不去灭了。

顺便把这一大圈全都纳入大汉领土。

中原这边已经没有发展海权的土壤了。

鬼知道他怎么用的人,不到一年的功夫,百万奴隶十不存一!

当年孙策的水师刚刚暴露,刘协那会儿还想要灭掉孙策下令在青州建立水师的时候,朝中这些大臣们也不乏阳奉阴违的情况。

总之,汉与东吴就在刘协和孙策这种不言自明的默契之下,关系愈发的诡异起来了。

昨天让大家担心了,本书还没有马上就完本的意思,虽然确实也不会太长了,但肯定也不会太短。

之所以一跳十五年,一方面是为了让太子赶紧长大,好回归本书的主线,也就是禅让。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将地图升个级,将国家内战升级成国际上的海陆权之争。

事实上最近我一直有个不太成熟的小想法:所谓的海权纪元,真的是因为海权优于陆权么?还是说只是恰好,近代海权国家崛起,以至于可以用技术和产业的积累,肆意打压陆权呢?

西方国家中的部分学者将现在的鹰兔之争看成陆权与海权争斗的延续,其实,稍微还是有点道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