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与孙策的默契(5.6k)(1/2)
第404章 与孙策的默契(5.6k)
建安二十年的孙策,相比于以前,自然同样是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可以说,如果大汉还是十五年前的大汉,此时的孙策覆汉亦是易如反掌。
事实上在孙策回到了扬州之后,怎么也没想到,朝廷十五年了都不来打他。
眼看着大汉在刘协的改革之下一日比一日强大,孙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又不肯像赵韪一样躺平,自然,也就摸着大汉过河了。
毕竟和刘协一样,孙策同样也是一个强横的君主,对江南豪族采取能用则用,不听话则全家杀光的政策,却是比刘协这边反而更狠了几分。
而既然抑制了豪族,那么山越自然也就越来越多的出山耕种了,事实上所谓山越,一部分确实是少数民族同胞不假,但其实大部分真的却是被豪强逼得无路可走的普通百姓。
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原豪族士族化确实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毕竟豪强在学习了儒家经典之后,或多或少的都会要点脸,东汉朝廷对他们也多少是能够管束得住的。
江南这边,豪族只是纯粹的豪族,又远离中央,那就是真的肆无忌惮了。
杀豪强,迁山越,仅此一条,江南之地在十五年来就增加了三四百万都不止的人口,且个人威望如日中天。
然而凭空增加了三四百万的人口,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汉朝,孙策自然也是要进行江南大开发的,于是乎孙策也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兴修水利。
孙策想要用一代人干完历史上一千年才干完的事儿,这可能么?
可能。
所以说刘协这边啊,开始的时候,他是想灭了孙策,发现灭不了。
长江,实话实说又长又宽的,所能承载的水上力量终究是有极限的,孙策现在的海上力量早就超标了,再如何发展,长江也不会变得更坚固。
可不就是随手撒一些种子,哪长出来就吃哪里了呗。
不说是人人安居乐业吧,至少让豪强富户们的日子富得流油。
所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刘协为了支持孙策的发展,连蜀都懒得去灭。
甚至于,这世上绝大多数的热带地区,拥有稳定的农业出产都已经是偏近代时候的事儿了。
所以蜀国是不能打的。
也不再藏着掖着了,十年前,孙策直接把他庞大的,已经能够进行近海贸易的海上舰队直接给亮了出来。
建安十年,孙策挥师北上,灭辽东公孙氏,覆高句丽国,一年之间俘虏人口百余万,押回江东修水利工程。
一开始,孙策的主力水师还是遮遮掩掩,憋着劲想给朝廷一个狠的,只敢用“水匪”来搞些小动作。
既是东吴现在的四不战略,也是刘协与孙策的默契。
虽然以当前的航海技术而言,孙策的贸易船只只能紧贴着大陆架航行,但,足够了。
然后,事情就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可后来这刘协就发现,孙策虽然亮出了他的水师,但却并没有再打过合肥的主意,而是干脆用这支水师发展起了海洋贸易,却是着实超过了刘协的预料。
然后大汉的户籍人口数量就特么爆炸了。
必要的敌对姿态,是罗马东吴联盟vs大汉安息联盟成立的基础。
另一方面,罗马和安息也不是傻子。
也不多,每人每年一匹布,二十斤,三十斤盐而已,让每一个大汉子民都能享受得到发展的红利而已。
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再去琢磨这蛋糕怎么分也不晚,谁吃不是吃呢。
孙策本来就是大汉吴王啊!
再说东吴那边的种族歧视比大汉这边还要厉害得多得多得多,将军,士兵,百姓,都是真的是打心眼里认为大汉以外的国土都是二等国土,殖民地的百姓实质上就是牲口。
孙策呢,跟大汉也都已经有默契了,大汉不去打蜀国,他也不会去打,毕竟……剑门关都拆了,他打蜀国干嘛?打下来守得住么?
东吴现在的陆军在大汉陆军的面前,其差距比大汉水军面对东吴水军还要大。
不止如此,刘协还特意干脆把南郡的驻军都给抽空了,就是为了让南郡成为大汉、东吴、蜀国三地名义上的争议地区,实际上的免税自贸区。
是的,大汉现在成年男子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七八千万人了。
真要是东吴覆灭,愿意驾船远遁,海外建国的将领绝对只是少数。在大汉干点啥不比去那蛮夷之地牧畜生强啊。
再有钱的国家财力也不是无限的,给海军投了钱,陆军这边就必须要过一过苦日子,可现在朝廷这边陆军的力量,军工复合体的力量已经这么大了,海军的力量则是零,纯粹的新生事物。
后来,眼看着朝廷这边越来越强盛,奴隶贸易越来越繁荣,貌似他东吴这边即使是用计能坑一波朝廷的水师,也终究影响不了大局。
所以,也真不怪赵韪躺得那么平。
不是刘协这头不想叫停或是适当紧缩对安息的支持,实在是大汉境内的军工复合体他不允许啊!
那帮王八蛋,连八十万板甲军这么丧心病狂的生产计划都敢推上日程,连自己都摁不住,怎么叫停啊!
两百万铁匠工人衣食所系,特么的反过来真的把尚书台都给绑架了。
用奴隶就有可能。
建安十一年,孙策亲征东夷邪马台,嗯……也就是倭国,学着大汉的样子在此建立殖民地。
因为十五年来刘协始终坚持摊丁入亩,不收人头税之外,甚至于还很大方的按人头给百姓发物资。
何况还有曹操他们那个丧心病狂的包围计划在,只要让大汉这头找到陆军决胜的机会,东吴对大汉来说不堪一击。
然后就在此发现了大量的白银,又挑拨本地各大小部落内斗,进行奴隶贸易。
那么问题来了,原本历史上,江南大开发从三国开始,经历四百年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江南才算是基本开发完成,直到唐朝末期,江南地区才真正在经济上压过北方,直到明清时期,才真的实现了湖广熟,天下足。
不统,不独,不战,不和。
所以这也是刘协故意留着孙策,甚至纵容孙策的很重要的原因。
要知道这个时代,海上贸易的成本真的不比路上贸易的成本低的,船只下海之后能不能回得来,那是只能听天由命的。
简单点说,俩人现在每年都通好几封信,好多事儿都是一块商量着做的,当然名义上刘协是君,孙策还是个臣。
所以江南大开发,其前提条件就是兴修水利,有些地方要挖掘蓄水湖,有些地方则需要填湖造陆,必须以人力对抗并战胜大自然,千里沼泽才能变成千里平原,反过来利用这炎热的气候,所谓一年三熟的馈赠,更像是人类战胜大自然的战利品。
甚至于五年前,东吴有一批朝臣联名要求孙策称帝,结果被孙策残忍的将挑头的几个人全都给宰了。
因为实话实说,刘协的大汉现在已经彻头彻尾的成为了一个陆上霸权国家。
而且海军和陆军发展侧重点不同,养出来的利益集团也不同,发展海军要造大船,发展陆军要造铠甲和养马,这特么都不是一个系统的。
毕竟这孙策这个吴王,名义上还是大汉吴王不是?
此前刘协也担心,大汉这头一个劲的给安息输血,会不会有朝一日等安息灭掉罗马之后,给自己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敌呢?
地里全都是泥!
贩卖奴隶这个活儿,罗马表示我特么太擅长了啊!
一开始罗马卖给孙策的主要都是北非人南欧人,后来,则统一换成了安息人。
现在,朝廷在水师的发展问题上连孙策的车尾灯都看不见了,朝中大臣自然是全面放弃了与孙策水上争雄的想法,索性干脆发展水师。
甚至于这两年,刘协和孙策已经实现了奏表的上达与诏令的下达。
这么大规模的贸易额,两个国家在大汉与东吴都是有常驻外交官的。
并不都是生出来的。
当然不是,曹操刘备他们给刘协搞出来一个十面包围的计划,既,从印度和中东地区打过去,饶一个大圈从东淡雅插到交州去,捅孙策的屁股。
面对曹操刘备曹纯诸葛亮等一众代表着军工复合体的重臣的打压,即使刘协的个人威望已经无限接近于神明了,也照样发展不起来。
反正不管是流入大汉,还是流入大汉吴国,肉不都烂在锅里了么。
虽然安息帝国的底蕴是不行的,但是他们天天和罗马打仗,把自己都给打成野蛮人了,实话实说,单兵作战能力是超过大汉这边的,野蛮人战胜文明人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