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万家灯火长明(1/2)

锦州。

一间院子里,几十文书拨弄着算盘,珠子碰撞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悦耳。

“宁远去岁由天津发粮,全年合计七万,豆三万,布一万担……”

“宁远去岁由京师发粮,全年合计六万,豆四万,布一万三千担”时不时有人唱到,一旁的人下笔如非。

“绥中去岁由天津发粮,全年合计一万两千,豆两千,布九千担……”

有计分账的,有计总账的,分工合作,整间院子显得繁忙,送进送出账册的人骆驿不绝。

忠顺王要离开辽西。

离开前,把偌大的辽西里头的家当,吩咐属下们盘算的清清楚楚,以便交给后来者。

交接的细致,不给后来者留下借口。

年近七十岁的忠顺王,没有打扰众人,悄悄的离开,心中有些不舍,也有欣慰。

忠顺王穿着王袍,缓缓的从屋中踱出。

风气如此,人人都不愿主动让出自己到手的利益。

随着武夫权力越大,对军队的控制越强,不加以节制,长此以往不利于朝廷。

“二罪虚兵冒饱”

大周初时。

他的继任者,新任辽东经略就是文官出身,之所以如此退让,是希望缓和文武之争的局面。

而且辽西军从来就不是弱军。

忠顺王的行驾,出山海关回京城面圣。

忠顺王不是偏激之人,在辽西没有把事情做绝,既照顾了实情,也推动了政务。

“冯阁老去职时,曾跟朕言,要治辽,先治内,不先解决流民,则不能治辽。”

到了皇帝亲政时,对勋贵更加严厉,文官彻底从勋贵手中夺权,有实权的勋贵寥寥无几。

这就是恶风之弊。

“九罪欺君罔上”

众人跪了一地。

在他的带领下,屋内跪了一地,表露对忠顺王的恭敬和尊敬。

众人回道。

“本王哪怕离开了辽西,一样会关注辽西,谁敢为非作歹,苛刻军士,破坏辽西的局面,本王绝对不放过他。”

皇帝感叹道。

离开皇宫后,忠顺王一日设宴请各路勋贵,一日设宴请各路文臣,极力缓和两边的矛盾。

明面上朝廷的辽西,实际上被参透成了筛子,谁都能调动辽西,影响辽西将领。

刘英作为资历最老的总兵,主动上前向忠顺王磕头。

“四罪贿赂权贵,勾结文臣。”

忠顺王选择了退让。

一等伯牛继宗不以为然的说道,当着文臣们的面,极力抬高忠顺王。

当年的辽西连连吃败仗,形势危机,多少人暗中联络蛮族,又有多少人悄悄投靠平辽侯。

年近七十岁的忠顺王,一向严厉的面孔,终于露出了温和的笑容,径直坐到主位。

“虽然如此,也只有王爷才能把辽西整治今日之风气。”

一心为公,除了公正还是公正。

忠顺王对众将没有客气。

只有忠顺王有本事从朝廷要来钱粮,也只有他有本事,从京城发出的钱粮,至少有八成落到辽西。

同样,也只有他的强压下,八成的钱粮,至少有六成落到了前线将士。

刚来辽西时,他对人和善,随着他对辽西掌控的越深,态度也越发的严厉。

一步一个脚印,做事细无巨细,才有今日之功,万人敬佩,而其身份,更是锦上添。

不久。

图门内心激动不已。

“三罪任用私人。”

众人拱手应道。

认为今日之国内时局叛乱不止,不应激反平辽侯,反而应该拉拢他,并且平辽侯从来没有糜烂边关。

“去年一岁,朕竭诚以待,万事以剿贼为要,十馀万精兵围川,一年之功已见成效,皇叔整顿辽西有功,今日续整三大营,当皇叔功成之日,就是治辽之时。”

平辽侯孤悬海外,听调不听宣已是双方的默契。

侄儿虽然性格不坚,但是并没有成为享受之君,在忠顺王眼里,已经是明君了。

治辽。

当初蛮族势大的时候,都有人认为应该诏安老奴,获得了不少支持。

……

勋贵们希望忠顺王偏向他们,文官们冷眼旁观,最后见忠顺王不冷不热,没有响应勋贵们的态度,部分官员才对忠顺王的态度缓和起来。

大周军队耗费钱粮最多为九边重镇,是大周精兵所在,而九边重镇中辽西镇为第一。

忠顺王抵达三大营,代表着朝廷的重心,也转移到了三大营。

不是因为他舍不得权利,如果为了私利,他早就把自家子弟提拔了起来。

到了太上皇退位,幕后控制朝以后,总兵所剩的职责主要是统兵作战。

巡盐御史林如海的流放,王子腾的闲置等。

辽西后方是山海关,境内也遍地的兵堡,可谓固若金汤,哪怕是金江军来攻,辽西也有防守之力。

老迈又精神气十足的忠顺王,坚定的看着下属们。

“参见王爷。”

同样。

司礼监掌印太监夏守忠,总理内廷都检点太监裘世安,一等伯牛继宗,一等子侯柳芳,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一等子侯孝康,庶吉士陆仲恒……

例如贾府所任京营节度使。

比起蛮族,支持平辽侯的人更多。

成效不提,但是忠顺王的心意,众人都看得见。

自己不拿,大家都拿,不但让人笑话,独自吃亏,还得罪上官和同僚,举步艰难。

留着下一代人去解决,平辽侯才能高,威望高,下一代却不一定能维持住金江镇。

忠顺王在皇上御前,坚定的说道。

“我知道你们有人心里骂本王,恨不得本王早日离开辽西,就盼着本王走。”

“六罪擅启边衅。”

“乱民连绵不绝,每当朕收到捷报,以为要平息乱民时,要不了数月,又起新患。”

更有他忠顺王是勋贵中的领头人物,反而从文官手里夺回了辽东经略一职。

同时内心也担忧。

忠顺王没有掺和。

周朝百年来将权经历着起起落落的发展过程。

谁都有把柄,有了把柄心中则底气不足,面对一身正气且权势熏天的忠顺王,犹如老鼠见了猫,天然的矮了一截。

多年克扣供应北镇的粮饷军兵,如今只籍册上,军户八万户,在册兵丁五万余。

“一罪擅权横恣”

哪怕是从国内带来的人,也都是才能十足,例如图门,反而是他自家子弟没有提拔。

如果是一边倒的反对平辽侯,朝廷早就定下了调子,但正因为不少人否定,所以朝廷对金江镇一直没有统一的口径。

忠顺王坚定的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