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三大营(2/2)

“你前番说忠顺王做的对,虽然你人微言轻,到底也传了出去,知道你说过这话的人不少。”

最后看向前方,眼神逐渐犀利。

“.”

大周锦乡侯府。

因为当地官府无力赈灾流民,更不敢把从京畿流动来的流民原路驱赶回去。

至于平辽侯能否夺得天下。

大明黔国公府。

在东昌的时候,赵洪范就在研究平辽侯的做事风格,以及金江军的建成。

赵洪范坚定的说道。

总有与世俗格格不入之人。

士兵们来了兴致,越说越离谱,一旁的赵洪范没有继续参与。

听说忠顺王会调来此地,吴兆元心中闪过这个想法,不知道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

以己度人,加上把总的言语,众士兵深信不疑。

吴兆元败在府台的眼光下,硬着头皮点头。

虽然是非常低级的信息,但是对于世代困在乡里的人们,他们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听不到外界的消息。

当然。

忠顺王极力挑衅金江镇,不受朝廷的支持,反而不少大臣弹劾忠顺王。

大周的营兵制没有统一,有的营可能只有上千人,有的营甚至有五六千人。

像这种人还有很多。

大周军礼不少。

文官当道。

惊得是忠顺王调离辽西,那辽西怎么办。喜的是,如果真能入如此大人物之眼,自己的仕途必定一帆风顺。

例如大宋折家将。

杨家店。

巡视完,赵洪范没有回去自家的营地,而是去拜见自家营总王伉。

他前番说赵洪范无用,实际上还是很看重他的才能的。

如此大患,突然金州主动收留,官员们大喜过望,选择视而不见。

别小看简短的几句话。

吴兆元发出夸张的声音,掩饰内心的犹豫,很快打定了主意。一百个赵洪范,也比不上府台一句话。

“明白。”

平辽侯十余年来,一直秉承周制,从来没有向朝廷跋扈,又拉拢了大批的勋贵。

“请抚台明示。”

登莱巡抚一职,是太上皇当政时,为了应对蛮族的威胁,新设的官职。

把总对他们好,他们敢跟把总说话。

“把人都骗去挖矿呢,还有送去奴儿干挖人参,并不会给饭吃,饿死了就饿死了。”

一代不如一代,总有朝廷接管的那天,折家将,黔国公府,锦乡侯府不都如此么。

金江军士兵能吃饱肚子,经常吃咸鱼,不缺盐,不缺蛋白质,荤素均衡。

这等胸襟,赵洪范认定,此人必定造反,并且造反之日,就是动摇山河之时。

来龙山大营服役三年,赵洪范是眼看着流民规模越来愈大,到了如今,已是一眼望不到头。

还有眼前的赵洪范。

“你明白吗?”

前任登莱巡抚,竟然为金江镇说话,为金江镇大开方便之门。

同样不少人,认为平辽侯是大患,例如忠顺王。

不过大周多数情况下,普通的场合,军礼行的是拱手礼,稍微重要的场合,就是单膝跪拜行拱手礼。

“烂了肠子的货,生儿子没屁眼的畜生。”

是金江军的军士。

生的时候,只知道放羊,死的时候,以为人生也只有放羊。

得到皇帝的允许后,向皇帝拱手行礼。

许多的棚子,灾民们已经不足原来的三成,金州运走了大半,下一班的船只,还有两日返回。

而平辽侯不负众望,从来没有违逆朝廷,导致更多的人,认为应该安抚他,而不是逼反他。

山东是大周卫所重地,军户多,世袭的将官多。

军中的物资,钱粮,军备,升迁……都落入文官之手,连提督军务也是文官。

赵洪范暗自叹息一声。

他的标下大多是新兵,属于第一次出远门的军户,从里到外只有麻木二字。

“哈……哈。”

王伉没有理会赵洪范的欲言又止,转而询问此事。

“新军不办了。”

从山东巡抚一职中,分离出来的,登州和蓬莱二府从属之,提督军务。

“银子.”

这等形势从古至今也有。

反而老爷们的作风,他们才见惯了。

未出现的历史中,鼎鼎大名的戚继光,就是来自于山东登州,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正是此地人。

有尾大不掉之势,但无桀骜之实,是靠着实打实的战绩,靠着功劳走到今日。

赵洪范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以金江镇的实力,平辽侯能忍得住野心,全力以赴的开拓地盘,发展自身的力量。

“骗人的。”

有逻辑吗?

士兵们不懂逻辑,但是他们相信自家把总的话。

对平辽侯,他是发自内心的感叹,此人雄材伟略,委实非寻常人可比。

如果按照金江军的军额,士兵应该为三万人,对清点兵册或者下发钱粮军备都是有利的。

赵洪范就是如此,聪明是聪明,但是又不够聪明。

跪拜礼一般是下级武将,第一次见上级武将,或者在重要的场合,才会行单膝跪拜。

坚持最久的锦乡侯府,也日渐势微。

看着一些身影,虽然没有穿戴盔甲,但赵洪范一眼就能认出,他们身上的军人气息。

“唉。”

日后士兵抵达陌生的地方,通过地名就知道,此处的大户是谁,是否有商贾。

很多人希望,平辽侯世代镇守金州。

他认为怕的不是造反的金江镇,而是能隐忍至今的金江镇。

军户苦。

王伉一则认为不至于,了不得也不过糜烂北方罢了,二则关他屁事,保住自家前程方为上策。

~~~~~~

登莱巡抚謝正仁,正与龙山大营总兵吴兆元说话。

他已经明白了巡抚的意思。

折家将世代镇守西北,黔国公府世代镇守云南,锦乡侯府世代镇守辽西。

吴兆元愣了愣。

但是能解决官员们当下的问题,保住他们的官帽子,等他们调走后,隐患不是他们的责任了。

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把总,只能从身边人做起,经常教导营中的士兵。

哪家的老爷会这么好,把白的大米,拿出来给他们穷人吃,一辈子都没听过。

“我听闻一丝风声,忠顺王可能要调离辽西,掌管三大营,如果他老人家得知你的话,必定会重用你。”

王伉笑着看向赵洪范。

“谁说新军不办?”

謝正仁抬手抚须,一脸的官威。

“新军你自己想办法,万一查起,也有个交代。”

“喏。”

吴兆元实在是笑不出来,露出了比哭还难看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