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长公子安危(2/2)

众人都在等李适的回复,而李适却皱着眉头,让有的人按捺不住,开始催问起来。

唐清安没有解释。

李适的儿子李栴,去了安州。

既然平安道的形势已经压抑不住,那么金江镇就不在拦了。

接回儿子容易,但是必定会引起朝鲜国主的警惕,从而引起未知的风险。

不提父亲将要起兵的事,而是观望了安州城内的动静,和原来一样没有变化。

秦夫人虽然目前不大出面,但是她在金州多年的恩德,无人敢忽视。

和旁人不同,与李适两人私交甚密,又和宁变成一江之隔,两地相距不到百里。

汉城才五千卫戍军,如何能抵抗李适的两万大军。

八千草原骑手,两千新合军,随时整装待发,收复咸镜道和平安道。

整个宁边城,轻易的落入了李适的手中,举起了大旗。

平安道的李适,就是西人党分裂出来的,对功西党不满的人。

李栴一脸的激动,看向父亲,自信的说道:“安州没有多少兵,就算郑忠信反悔,也无济于事。”

所以唐清安不愿意这个时候接回儿子。

谢友成见将军主意坚定,心中感到为难。

“不到时机。”

成于地方派系的支持,他不能违背地方派系的心愿。

“只五日的时间,恐怕各地卫所军都没有招募起,如何能赶来汉城呢。”

朝鲜王宫。

大军过清川江,安州纹丝不动,按照约定,李适没有攻打安州,一路南下收复价川,顺川,江东,中和,抵达了黄海道。

所以他自信的离开了安州,回去了宁边。

包括谢友成在内,知情人大多纳闷,将军为何这般急躁,就算李适起兵,也需要时间攻入汉城。

当众斩李倧的亲信,带着大军往汉城而去。

李倧愤恨道。

“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叛军夺下汉城吗?”

按照将军的要求。

开原一带有两万兵,辽阳一带有一万兵。

沈大临,金芝秀、金天临三人抱头逃窜,还未跑到门口,就被士兵们射杀。

东北边的咸镜道,只有数千精兵,其余的卫所军不放在人们的心上。

面对李适的招兵买马充耳不闻,面对李适的拉拢,他也全盘接纳。

高德祥大惊。

李兴立知道不是自夸的时候,老老实实的告知众人。

七百名使用鞭棍的骑兵,以及一百三十余名作战勇敢的“倭兵”,和两千名朝鲜军只扑熙川。

有了熙川,李适不在担忧咸镜道,鸭绿江的边疆诸城,由龟城的韩明琏牵制。

众人问向训练大将李兴立,能否守得住汉城。

“收复咸镜道和平安道很重要,但是长公子的安危也很很重要,如果长公子有个好歹,恐怕。”

就是没有答应,随李适共同起兵。

按照旧有的观点,此人应该是支持李适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正面的回应。

李适有了安全的后方,在宁边城,聚集了近两万兵,痛斥汉城的勋臣,指责伪君李倧。

合纵联盟。

不但李适攻入汉城的计划破败,最后让金江镇错失收复咸镜道和平安道的时机。

众人都束手无策。

“这是何意?”

这么多城池,望风而降,按照这个速度,要不了几日,李适就能抵达汉城。

总之。

等汉城得知消息,李适已经带领大军攻入了黄海道。

京畿道。

“此事我意已定。”

几人没有防备的赴宴,还未等见到李适,刚入府中,就看到了李栴率领的士兵们。

李守白,奇益等亲信,人人都等着李适下定决心,期盼的看着他。

不过他也没有扩充兵力,应对李适的危机,也没有向汉城通风报信。

唐清安虽然内心忧虑,但还是狠心拒绝了谢友成的提议。

能对他造成威胁的,只有张晚的三千精锐,以及汉城李兴立的五千余卫戍军。

他是否如表面那般的忠心,会不会也早已和李适勾连?就等李适带领大军抵达汉城,他就开门放叛军入城?

韩润和韩义,兴高采烈的告诉李适。

整个平安道,对他们最大的威胁,也不过是都元帅张晚,对方不但老迈重病卧床,手里也只有三千兵。

可以说,李适今日的时机,是金江镇和平安道的勋臣,不约而同的出手造成的。

沈器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抵达了全罗道,获得了地方派系的支持,实力急速的扩充。

否则的话,李适不一定敢如历史上一样,起兵攻入汉城,任谁也不敢轻视鸭绿江一侧的镇江城。

“让朱文征募辽河套的骑士们,并告知章毅,两千新合军随时等待调令。”

原来当政的东党北派,残余势力逃入了地方。

谢友成亲自到镇江。

他们有没有和李适暗中商议?

李倧浑身发冷。

他不知道信任谁。

五日,正好是叛军的行军时间,各地连抵抗都没有,想通了这点,李倧还能信谁呢。

李倧只有牢牢的抓住平辽侯长公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