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金江镇的发展(2/2)

事情做全。

一定会照顾盟友们的利益。

正是收获果实的时候,让他们去奴儿干司开荒,绝对会引起辽民的不满。

如此差别,对迁移到岛上开荒的辽民,是很不公平的。

请各位理解理解。

科尔沁的台吉们,认为他们既然和金江镇是盟友,那么金江镇就不能影响他们的利益。

“十方寺堡的士兵来报,说有几名台吉闹事,守备不敢擅自做主,说请知府协商。”

此事虽小,却不好处理,难怪军队不愿意管这件事。

加上科尔沁草原上经常有部落南下投奔,以及赫图阿拉城收拢的汉人等等。

得知沈阳知府请他们去沈阳,他们也毫不犹豫,在驻守十方寺堡的金江军士兵们的注视下,大摇大摆的离开。

朱文不亢不卑。

一番做派下来,让几名台吉心里都舒服了。

匠户,船匠,军匠等等,各类不参与种地的人口,就超过了五万人。

开原的驻军高达两万,加上沈阳的驻军,粮资消耗巨大,皆由金州供应,长途跋涉,代价高昂。

趁着下雪前的功夫,他巡视了各大兵工场所,然后去了新金最大的冰窖。

“将军也是要过年的,而且来回都需要时间,不如你们先回去,开春后再来嘛。”

朱文皱起了眉头,沉思如何应对此事。

如果把各部蛮族安置在富裕的沈辽,而辛苦数年的辽民,却在艰苦的海岛上生活。

这些草原部落,因此对大周没有敌意,遵从大周的制度,成为了熟部。

详细的记录满一本建议册子,加上草原台吉们的事情,一同发往了金州。

特别是北镇到奴儿干司,越是靠近南方的土地,河流就越多,是可以种地的。

长城保护了内地,让草原骑手无法突袭,但也使得汉民放弃了长城外的土地。

水流充足的地区,地肥草茂,吸引了不少的部落游牧。

我一定会立刻派人,去告知将军,并请将军立马做出决定,不让盟友吃亏。

朱文和将军熟络,深知将军的为人。

镇江是辽东,除了新金城外,另外一处冰窖最多的城市。

“比起草原人,吉里迷人、苦夷人,苦兀人,达斡尔人等,蛮人更会种地。

是朋友,就要归还属于他们的牧民。

朱文见到了几名闹事的台吉。

只金江镇管控的这些大行业,其中工人就超过了十万,加上军队,高达二十余万的需求。

唐清安不在金州。

因此把不是蛮族的部落,这些不会种地的人口,划清了边界后,安置其中,由金江镇和土司头人共同管理。

不过。

所以他写下的计划,考虑过将军的心思。

不久就要下雪,事情也不大,以我们双方的交情,没必要火急火燎的。”

而强迫前面的只会游牧和游猎的民族,在辽东种地,不光效率低下,也耗费大量的粮食。

他们当然来自科尔沁草原,也正是因为来自科尔沁草原,才敢来金江镇闹事。

有人在门外说话,打断了朱文的思路。

十方寺堡的长城外,就有数条大河,延伸出来的支流,形成了辽河套。

这样吧。

不光供应当地,也供应金州。

大周的官员们,觥筹交错,草原的台吉们,载歌载舞。

朱文连忙问道。

台吉们态度软化后,朱文脸上也开始热情了起来,主动为几人出谋划策,温声细语。

现在的金江镇,同样会收拢。

不理会大叫恐吓的台吉,也毫不退让,反而让面前的几名台吉开始好生说话。

草原的牧民,他是不会还的,大周和老奴都没有还,金江镇还了,岂不是连前两者都不如。

如果双方有敌意的话,这些草原部落也不敢离长城这么近。

辽东和草原的接壤地带,并不代表长城外的土地就不好,比长城内的土地要贫瘠。

每到腊八时,就会在河面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进出便利,新金周边有石河,比金州起冰更容易,所以修建了更多的冰窖。

“巴图鲁汗才回去草原月余,据说与将军谈的融洽,好端端的,为何有台吉们来闹事呢?

以及女子学堂周边的被褥厂,军服厂,乃至制作旗帜,铠甲上的丝绸布料等工序的女工。

唐清安终于回到了金州。

沈阳地利重要,可以供应各地,有了人口,沈阳就能有继续,就能旧地供应军队。”

屁股还未坐稳,案几上全是等待他审阅的公文,包括朱文从沈阳寄递来的公文。

桌子上堆积的,是需要他优先处理的。

“台吉闹事?”

随意拿起一本公文,唐清安翻阅后,皱起眉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