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留的一条后路(2/2)

此处逃亡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此盗之所以遍秦中也。”

了解目前收集的事物,结合自己心中的借鉴,加上自己的想法,唐清安不认为大周能平复民乱。

李长松却笑不出来。

当前,自己是不会离开辽东去京城的。

但是北镇肯定是保不住的。

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可见忠顺王的想法。

政兴必然人和。

他已经是侯爵,以如今的功绩,世袭不世袭先不提,怎么也得升为公爵。

听到李长松的试探,唐清安不以为意。

间有获者亦恬不知畏,且曰:‘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

“够了。”

哪怕。

几十年积攒下来的民怨和民乱,哪里是那么好平的。

~~~~~~

北镇。

他不想和朝廷撕破脸,朝廷现在有没有底气和他撕破脸,他相信暂时还是没有的。

这是太上皇当政时期的奏疏。

“国内民乱已平,注意力必定会更多的放在辽东上面,平辽侯以后面对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心里可有准备?”

朝廷必定要赏,而赏之后,他必定要入京。

忠顺王有辽西走廊的地利,手中有四万余兵,加上岳讬和硕讬两位蛮族贝勒,以及他们的数千蛮兵。

说实话。

一直到了一处院落,唐清安带着谢友成等人,亲自在院落中迎接对方。

明眼人都能看出目前双方的僵局,平辽侯的态度,以及他会采取什么手段,都是众人猜测的事情。

国富必然政兴。

唐清安笑道。

官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如一户止有一二人,势必令此一二人而赔一户之钱粮;

……

太多太多此类的记载,三人只能从中挑选几篇而已,收录了起来。

随着金江镇大败了蛮族,虎踞辽东,作为北镇节度使,李长松当然更为关心邻居的想法。

这篇记载了流民军为何起义的文章,他看来已经足够了。

民有不甘于食石以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乃入京之初,恶状犹横胸臆间。

这也是他为何先试探布局日本的原因。

此事如果处置的不好,就是逼着朝廷撕破脸了,可惜又无法解决。

几人又开始收录,朝廷是如何应对的。

至少。

接着。

胜负未知。

历史上的大明。

可是。

三五年内是不可能的。

这是皇帝当政时,地方官员的奏疏。

“祝贺平辽侯立下不世之功业,收复全辽,相信朝廷的奖励,不日就会下达。”

平辽侯有底气应对朝廷的发难,锦乡侯府可没有这份底气。

使者的话,他无法放心,必须要亲自见平辽侯。

一行人抵达了西宁堡。

等而上之,一里一县无不皆然。

于是,死者枕藉,臭气薰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

则见在之民止有抱恨而逃,飘流异地,栖泊无依,恒产既亡,怀资易尽,梦断乡关之路,魂消沟壑之填,又安得不相率而为盗者乎!

还有从澳门购买的十余门红夷大炮,皆布置在宁远城,连锦州都没有大动干戈。

“来年开春,民自散去。”

唐清安知道李长松的来意。

西宁堡早已有人等候,接到了李长松一行人,亲自带去海州。

“那就送去给将军过目吧,将军如没有异议,那我们就下发学堂,所有军学生都需要学习。”

况当九死一生之际,即不蠲不减,民亦有呼之而不应者。

李长松从马车上下来,主动的上前笑道。

张工放下了笔。

他当然不愿意让出西宁堡,可是形式不由人,面对忠顺王的欺压,只能选择联手金江镇。

李长松是北镇节度使,如果传出去他悄悄见了金江节度使,必定引发朝廷的轩然大波。

至于自己。

唐清安当然是惜命的。

如果大周真的政兴人和,富强了起来,那肯定不是自己能打败的对手,徒然入关只会糜烂国家局面。

所以他才要开拓海外,如果万一打不败大周,就是跟自己留了条后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