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留的一条后路(1/2)

第425章 留的一条后路

当初的事情,虽然让辽民们遭受了大劫,但随着将军光复辽东,终究已经过去。

而陕西的民乱,却是眼前的事。

不闻者不以为然,闻着落泪。

张工满眼通红,背过身擦拭起了泪水,杨春冷着脸,桂勇更是一脸的黯然。

他去过陕西多次,见多了那里的地狱场景,最能磨人性。

“臣自正月离家北上,出境二十里,见道旁刮*肉者如屠猪狗,不少避人,人视之亦不为怪。

于是毛骨懔懔。

又行半日,见老妪持一死儿,且烹且哭。

因问曰:‘既欲食之,何必哭?’妪曰:‘此吾儿,弃之且为人食,故宁自充腹耳。’

他那句话可不是随意说的。

一甲止有一二户,势必令此一二户而赔一甲之钱粮。

“更可异者,童穉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更无踪影

而*人之人亦不数日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北镇城破,至今未修葺完整,兵也不足,才八千人,还有朝廷新派的三千军,被忠顺王扣住了,连防御都办不到。

“李节度一路辛苦了。”

背靠山海关,北边是山,右边是海。

既而声歌诱耳,繁华夺目,昨日之痛心酸鼻者,竟漠然不相关矣。呜呼,臣饥人也,饥之情、饥之味皆其习见而亲尝者,犹且以渐远渐隔而忘之。

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矣。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

杨春同意了张工的话。

提拔为侯爵的时候,因为蛮族势强,无法轻易离开,又有太上皇和皇上的斗争,他还能找到算是理由的理由。

是兵家必占之地。

越二三日,朋俦相聚,杯酌相呼,前事若忆若忘。

望着西宁堡的墙垛,李长松神色复杂。

更何况他的妹妹,嫁给了平辽侯的结拜二弟,金江军总兵刘承敏,有这层的关系在,他更希望金江镇保持现状。

然臣犹有说焉。国初每十户编为一甲,十甲编为一里。今之里甲寥落,户口萧条,已不复如其初矣。

只是国内宵小太多,敌视我的人也很多,就连辽西不也有个忠顺王,哈哈哈。”

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在院中。

西宁堡北控双台子河,下携大宁河,遏制了辽东和辽西两地之间的走廊。

以宁远城扼守辽西走廊,背靠山海关,对抗如果造反的金江军。

“加征三饷。”

他不会去。

没有了战事的借口,于情于理,他都得去朝廷一趟。

无论是辽东还是辽西,谁占了西宁堡,谁就占了有利的地势,进可攻退可守。

支持他自保,对抗他的二哥,不让日本幕府权势稳定。

有司亦不能禁治。

有张居正的改革,为大明续命,大周没有张居正,没有改革,如何政兴?

既然政不兴,则必定国穷。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朝廷也知道他定然不会去京城。

民乱会不会推翻大周,他不敢妄下结论,但是趁这三五年的时光,至少接触到德川忠长。

到了这一步。

几十年的灾情,直到今年,地方官府才有了措施,朝廷也只发遣了十万两银子赈灾。

乃欲九天之上、万里之遥,以从来未见之情形,冀其不告而知、无

因而痛,不其难乎?”

“朝廷的奖赏如何,我始终是大周的平辽侯,金江镇也是高举大周的旗帜。

他虽然打败了蛮族,收复了辽东,可也让自己很为难,相信朝廷也很为难。

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他就是唐清安等的客人。

李长松带着亲信们,悄然的踏上南下的行程。

只是。

如果大周有余粮,也不会有蛮族的叛乱,也不会有陕西的民乱。

臣因此数日饮食不能甘,此时苟有济于死亡,直不顾顶踵矣。

唐清安一脸的笑意。

至次晨则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

李长松随平辽侯入大厅,落座后,暗自观察平辽侯的神色。

“在苦百姓一年矣。”

所以李长松不希望平辽侯造反。

这也是两人悄然见面的原因。

所以进入海州城时,李长松坐在马车中,极其的低调,不引外人的主意。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粪场一处,每晨必弃二、三婴儿于其中,有涕泣者,有叫号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

这里原来本属于北镇的管辖,但是李长松让给了金江镇。

朝廷赏他公爵,他却不入京面圣,朝廷的威严放在哪里?又置皇帝的脸面于何地?

相信不光自己很苦恼,朝廷也很苦恼。

如果金江军造反,北镇首当其冲,必然无法对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