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四大恨(2/2)

“桂把总第一次来,不能让他饿肚子,我们先去吃饭吧。”

杨春提议道。

“这许多的官员都看清的道理,难道皇帝看不清?不过他不在乎百姓罢了。”

来了一名官员找他,两人坐上四轮马车,离开海州,独自回去了金州。

金州的气候不像沈阳那么寒冷。

当年。

而地方之供应,岁时之餽遗,驿递之骚扰,与夫不才官吏指以为市者,皆不与焉。”

专门的一间宿舍,交给了桂勇居住。

例如漕运总督李三才的奏疏。

欲绵祚万年,而不使小民适朝夕之乐。

而辽民的四大恨,则是发自内心对朝廷的恨意。

一旦众畔土崩,小民皆为敌国,风驰尘鹜,乱众麻起,陛下块然独处,即黄金盈箱、明珠填屋,谁为守之?”

躺在木床上,被褥都是新的。

几日下来,规律的作息,让人心中惬意,桂勇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是不是要讨个婆娘了。

杨春兴奋道。

他久在国内,习惯了大周国内的风气,哪里有直接指责君父的,可不闻子不言父过吗。

桂勇知道这所学校,也是他第一次来到这里,看着偌大规模的学堂,心生感慨。

桂勇回头,见到两名陌生的人,连忙客气的说道。

加上军学堂的风气。

在杨春的带领下,桂勇拿起木盘子,很新奇的在窗口打菜,还有一碗汤。

“对,就这么写。”

甚至集市已经有售卖的。

几人从堆积如山的公文中,轻易的找出一篇,令几人都觉得满意的奏疏。

“我是杨春,这位是张工,将军让我们三人,整理陕西民乱的详情,其中的细节,有条有序的写出来。”

乡绅,流民,乱军,官兵,盗贼,强盗,没有一处净土。

为了补足开篇,又挑了国内的几篇奏疏。

第二日。

万三。

国内的百姓,乃至后生,人人脸色都有一层畏色。

最显眼的区别,就是军校生的个头,比起普通的百姓,都要高很多。

“不论地有与无,有包矿包税之苦;不论民愿与否,有派矿派税之苦。

只是,起色的代价很大,就连关外的辽东都没有逃过,更何况国内。

随着工作的展开,张工的话也越来越多。

官员们当然不敢直指皇帝的不对,奏疏太过委婉,不和杨春的心意。

“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奈何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

陕西民乱的根子来源于官府。

易子相食,父子,夫妇,兄弟都顾不上,因为对抗不住源源不断的贼。

例如登位之初,拉拢贵族,地位稳固后,打压贵族,虐待太子,因为病危退位后,又打压皇帝。

不只是辽民受其苦,就连军队也逃不过,发生了数次的叛变。

杨春教武,张工教文。

见到是杨春,脸上才露出了客气的笑容。

所以真正落笔的还是张工,以他的意见为主。

面对国内局势的一塌糊涂,不以治理内政为重,只操弄权柄,玩弄人心。

桂勇盖上被褥,闭眼即睡着了,这是他这些年学到的本领,陕西形势复杂,充满了危险。

张工否决了杨春记录下来的内容。

先定下了开篇。

怕见官,怕乡绅。

定下了开篇,然后才是关于陕西民乱的详细事迹。

再生几个小子,丢到这军校里操练。

而催生老奴崛起的契机,根子还是朝廷。

金州军学校。

“桂把总,接下来辛苦你了。”

在公舍里,窗户外传进来的,军校生们操练的口号声,听起来是那么的精神饱满。

三人就在文山中,一本本翻阅。

已经不是当年那名运气好的普通士兵了。

就连蛮族的老奴,死前都知道为新的皇帝铺路,官场上人尽皆知的道理,扶上马再送一程。

为人极其的偏执,又迷信道教,追求长生,迷恋权利,导致国家的方略不能延续。

听到杨春的提醒,埋首案几的张工,抬起头来,向桂勇露出歉意的笑容。

杨春笑道,午休后再来找他。

“我知道,我还把我以前记录的消息的册子也全部带来了。”

不久。

禁止不了。

因为你虽不害人,别人害你。

几人身负重任,看到这些记录陕西民乱的奏疏,对他们的任务有很大的帮助,却心中压抑了起来。

生而为人,谁愿意当畜生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