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兴学之道(2/2)
所以对于平辽侯的要求,朝鲜国内的各派勋臣,都为此努力,以争取对方的支持,至少不反对。
这些以法度成为体系的剥削,不以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尽了一份道义,回报两国的宗藩情谊。
以便他们各自日后的大事。
种下一颗良种,成长为撑天大树,提供后人纳凉。
金江镇立镇数年,开拓之局,官员向上,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不能让这种风气消失,甚至沦为奢靡之风。
无数增加出来的积蓄,被两班勋臣们瓜分一空,没有丝毫落到百姓的头上。
“将军,前方就是镇江城,是否要入城休整?”。
“理当如此,此事唯林公可担负。”
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国家当初的一切向钱看,以振兴经济为准绳,以百姓安居乐业为目标。
当使者抵达后。
那时候各种言论,说国外如何云云,国内只有盗版云云。
作为科道上的探,记忆定然非凡。
幕府将军的目的,皆达成了。
林如海默默的回忆,有关此二字的书籍。
陶杰反问道。
勋贵出身,高中探,担任兰台寺大夫,又在全天下最富庶,最激烈的巡盐御史一职上,坐稳了多年。
“别看他们在自家百姓面前,表现的强硬,在藩国国内,对国外的德川幕府叫嚣的厉害。
至少。
重新洗涤了他那麻木的心。
犹如工蚁一般。
林如海闻言,不敢怠慢,跟着骑手来到队伍的中间,将军所乘坐的马车。
一名骑手突然寻来,在队伍中找到林如海。
林如海向来稳重。
他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自家百姓要吃苦的时候,必定会拉上周边所有人一起吃苦。
当他们没了后路,在把事情揭开,让他们无法回头。
“任何法度长久以后,都会生出弊端,有了弊端不可怕,不变才是可怕。
天赋,学问,见识,经验,大局……
而当国家富强起来,百姓富裕后,不论是电影,书籍,音乐等市场,都越发的兴盛。
百姓的生活富裕了,他们的标准自然也就高了。
作为节度府的推官,林如海有职责,推动金江镇。
林如海回头,笑着向将军说道。
他前番陪同大公子入朝,那段时间除了公事私事,每日都会抽出时间,学习朝鲜的书。
只怕再多的利益,也填不满他们的胃口。
可以说。
此举,间接提高了军人们的地位。
金江镇数百万民,论起规模来,也算是一国的规模,且是不弱的一国。
对于此事,陶杰有所了解,他还和日本驻朝鲜的使者接触数次。
如果大周让百姓困苦,民不聊生,无法生存,义军遍地,那我就有拯救百姓出水火的责任。
“林公所言,深得我心,金江镇从今日起,推崇实学,以百姓吃穿,加入对官府的考核,两百年内,此法不变。”
从而保住良好的风气,让国泰民安。”
所以林如海开始时没有想到。
富裕将会很快的到来。
可是股遗产终归会消散,后人如何继续保持强大,靠的还是自己的坚强。
几十年的努力,从而开结果,促使了西方国家的抱团,因为国家真正的强大了,不是一国能抵抗。
无论如何形势。
“国家强大与否,在于百姓是否富裕。国家太平与否,在于百姓是否和乐。国家兴盛与否,在于民风是否清正。
正如林公所言,唯穿衣吃饭矣。
林如海笑道。
不论是好还是坏。
此次的朝鲜之行,所见所闻的触动,不能不让人感慨,很难对勋贵官员们抱有希望。
只要隔壁藩国的勋臣,哪怕心中有一丝的百姓,而不是全部放在争权夺利上。
但是没有历史上蛮族入侵国内的事迹,从这方面来说,大周是比同时空的大明要更轻松些。
此计划繁琐,想要达成目的,需要心思缜密的人,遍观金江镇,唯你才能担此大任啊。”
前人能为后人所做的,唯有栽树。
金江镇民生发展的越好,就越要大大的提高士兵的待遇。
当两班从根子上烂了,在多的优秀的学问,以及多好的政策,也不过空中楼阁。
“两班勋臣不改变,朝鲜的贱民和野民会越来越多,空有人口而无利于国力。”
当百姓生活富裕,士兵哪怕仍然保持目前的待遇,其实也算的上是退步。
林如海感受到将军意有所指的目光,脑海中高速的运转。
车厢中,又恢复了安静,只有车轮在道路上发出的声音。
而那时候的朝鲜,并没有遭受战乱,已经和平了多年。
学习如何让百姓能过上穿衣吃饭的生活,把实学灌输。学习如何让敌人恐惧和畏惧,把兵事灌输。
学堂主教邓章亲自来找将军,提出他的忧虑,担忧武夫乱国,不受控制。
朝鲜也有忧国忧民的人,也有不错的制度,例如大同法。
陶杰以为自己明白了,看到陶杰的样子,唐清安知道他并没有完全明白。
队伍数千人。
林如海笑道。
让我增长了一些想法,且扩大了眼界,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将军慧眼识物,令人佩服。”
军学堂的学生来自于军队和百姓。
按照将军的计划推动,用不了多久,这些人皆能猜到将军的首尾。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想要抵抗住诱惑,需要靠自律,不然就会伸手,不论多么严苛的律条。
林如海已经明白了将军的心意,也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情况,娓娓道来。
所以当唐清安听到林如海的这番言论,理解了他的意思,也认可他的思想。
百姓能穿衣吃饭,定然就和乐,百姓和乐,民生自然清正,民风清正,百姓和乐,国家定然太平与强盛。”
所以唐清安不想入城。
难怪自己竟然一时间想不出这本书,原来是朝鲜的书。
以百姓能否穿衣吃饭为准绳,我们就盯着这一点,节度府盯着地方,地方盯着百姓能否穿衣吃饭。
家家一辆车,竟然就要成为了现实。
“以良知来督促,何其难也。”
他虽然自傲,却不是自大。
一路经过的田亩,百姓的劳碌,秋收中,人人露出的满足的神态,唐清安升起了愉悦的心情。
第二次的更加长久的朝鲜之行,不得不让人警惕,唐清安思考着金江镇。
金江镇的时代是不同的,不是和平的时代,而是战乱的时代,军队要承受大量的伤亡。
学问比他高的,不如他有经验,经验比他高的,不如他有学问,学问和经验都比他高的,不如他有坚韧。
学问。
两班勋臣斥责,反对等等,声音巨大,群情愤慨,但是对德川幕府的使者,驻扎国内,并没有实际性的动作。
听完将军的夸赞,陶杰并没有得意。
对于学问。
林如海点点头。
将军自从离开朝鲜,就心情不大稳,难道是因为此书?
“写下此书的朝鲜人,的确大才,描述的我国官员,面对海外国家时,他们的看法和态度,颇有神韵。”
林如海笑道。
唐清安看着眼前的林如海,论起关系,他也算是自己的姑丈人。
“在海禁的氛围下,主张发展海贸,指责两班勋臣的党争,认可在倭寇入侵时百姓们的抵抗。
此人是一名国才。
只有保持住这股风气,那么人心就不会变。
现在军人的待遇不错,是建立在百姓前几年的生活困苦上,两者对比而产生的结论。
“以谓为学之方,惟在知行二字。我谓学者非知之难,真知为难;非行之难,实践为难。其或知而不能行者,由不能真知故也。”
但是人心善变,经不起诱惑,唯有向人灌输向上的思想,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
李粹光推崇实学,其实也是借鉴了我国许多学者的学问,将军是否想要推行实学?”
例如辽东的水库,灌溉技术,凿山通渠的技术,辽东的农具,插秧法……
大周有很多股学问未彰。
将军回来后,很快就撤销了学堂,融入军学堂。
唐清安感叹道。
可是不论哪派学问如何兴盛,占据统治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朱程理学。
唐清安点点头。
为了解救这无数的百姓,唐清安有同情心,也伸出了援手,支持百姓迎娶之事。
就连半个傀儡的李倧。
虽然知道林如海博览群书,却没有想到,对方连朝鲜的书都看过,且看过不少。
能在巡盐御史的职位上,坐稳这些年,能沉得住气,经得起压力,是必要的德性。
所以,合该被金江镇控制。
唐清安摇了摇头。
“林推官,将军请你去见他。”
“异国人笔下的大周,读来倒是让人新奇,有种别样的收获。”
而随着金江镇的民生越来越好,百姓也不像以前那般贫苦,如果不提高士兵的待遇和地位,谁会愿意当兵呢。
军学堂的学生们,学习实学,学习兵事,文武两道。
但是真当直面外敌的时候,却态度软弱。”
如果两班中有人能以国家为重的觉悟,那么朝鲜也不会有如此的局面。
但是。
享受百姓们的供养,必定要承担责任,两班和百姓不同,必须家大于国。
林如海坐定,看到将军的身侧有一本书籍,余光一扫,依稀看到书面的芝峰二字。
因为没有提高士兵的地位和待遇。
当兵获得的好处,不如百姓生活的好处,而当兵的还要承受伤亡之痛,自然而然士兵的地位就越来越低下。
换做是谁,都不会再愿意去当兵,此乃人之常情。
至于大周的时代,担忧武将乱国。
所以才要更大力度的推广实学,把百姓的衣食,打入人们的心底,人以人为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