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兴学之道(1/2)
第395章 兴学之道
在利益上的事,没有对错,只有得失。
自家百姓的利益,唐清安当然要放在心上,虽然没有明言,只一句反问,就能做到让韩明琏明白该如何做。
此人和他身后的盟友李适,野心勃勃,如果不是镇江边的金江军,早就已经作乱。
作为一个明聪的勋臣,此人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
队伍重新动了起来。
因为这件小插曲,唐清安没有坐回去,而是出神的望着窗外,藩国境内的景物。
映入眼帘的景色,和鸭绿江那边的镇江,并没有什么差别。
“比起日本,我从来没有顾忌过朝鲜。”
唐清安叹了一声,缩了回来,重新坐正后,向陶杰感叹道。
“将军为何有此言?”
朝鲜人口虽然不如日本,但在大周的众多藩国中,也算是独一份的,听闻将军的话,陶杰感到诧异。
大周能让百姓国泰民安,那我就死在征服的道路上,为民族空间的开拓死而无憾。
将军把他的想法说的很详细,自己也听明白了。
哪怕没有金江镇,辽东的生产力也远远高于隔壁的藩国。
金江镇的强大,不是因为十万兵。
唐清安心中不禁升起佩服。
林如海入金州,其才华与学问,长久以来,无人不惊佩,能担负的起这份重任。
离开了朝鲜后,行军的队伍,气氛就很压抑,因为被团团簇拥保护的那辆四轮马车。
面对他们内部的纷争,外部金江镇的强大,他们就算猜透了,又能如何对抗呢。
现在有了眉目,很快就对号入座,记起了此人,以及他的著作。
德川幕府的使者未至之前,不接触,驱逐,警惕,不许通商等等声音。
看电影,看书,听歌碟都会用盗版。
“此事可交给我,我定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金江镇的强盛之道尽我所有。”
那么大周国内的勋贵官员们呢?
自己暂时解决了蛮族之患,哪怕朝廷在辽西,登莱等地,仍然投入了众多的物资财力以防备自己。
自己力有未逮。
听完,唐清安摇了摇头。
那么从贫困,战火中走出来的官员们,有多少人能抵抗的主温柔富贵之风的诱惑呢。
作为这个时代眼光最超凡的人,他能清晰的知道,藩国有那些可以轻而易举增加国力的举动。
唐清安诧异。
包括通商等等。
正因为他和大周的深入接触,所以他的笔下,介绍西方国家情况时,记下的大周人的看法和态度较为新奇。
金州。
立下金江镇不败的基业。
可穿衣吃饭四字,写起来简单,做起了谈何容易啊。”
军中子弟免学费,百姓子弟缴纳学费,遗孤则免学费和伙食费。
芝峰是一个人的别号,在朝鲜颇有名气,但是自己入朝时,此人已经去世。
例如他穿越前的时代,在少年时期,国家还贫穷,百姓手中也没有钱。
唐清安思来想去,目前最适合的,唯有实学。
就如网文一道,从诞生之初的只为烟钱兴趣,发展到众多人以此为生。
唐清安肯定道。
老西派的金瑬,少西派的李贵这些当权派,沈器远,李德仁这些地方派。
百姓有钱,消费提高,创造的市场越大,提供的岗位越多,百姓越发富裕。
“所以未来攻伐日本之事,我们不可直接明言,让两班勋臣知晓,否则必定引起他们的恐慌,畏惧之下,做出各种推诿的事情。”
历史上,因为辽民的投奔朝鲜,带去了各种先进的技术。
数十年后。
同样的勋贵,能成为国家柱石,也能成为国家祸害。
作为平辽侯,唐清安不得不把重心,放在了官员的身上。
但是核心还是要靠人。
正如平辽侯之言,在战事未决之前,一切以战事为重,话中的意思两班勋臣都明白了。
两班勋臣们不愿主动的学习,靠着被动接受的辽民技术,如此便利下,多出了不可计数的田亩,和增加的天量的亩产。
现在已经四十九岁的林如海,已经一只脚踏在知天命的门槛上。
“不停留,照正常行军,野外扎营。”
对于将军交代下来的任务,自己也有信心完成。
唐清安指了指窗外,穿着丝绸,坐着轿子的两班人士,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而将军建立金江镇,保持了一股向上的风气,从而政治清明,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百姓信任官。
车厢外,突然传来了询问。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但是观朝鲜两班勋臣的行径,对比国内勋贵官员,属于一丘之貉。
它在短时间内彰显不出效果,可是当它显现的时候,那么就已经形成了人们的思维。
还有余字,被将军的衣角挡住。
他不是藩国的国主,不可能在藩国发动变化,名不正言不顺,不会得到藩国国内的支持,反而会反对他。
“辽东当年政治昏暗,官员武将贪慕成风,人情大于法度,军户百姓流离,逃奔草原和老林。
人们的言行,皆会在这股认知的思维下进行。
唐清安不以为意。
德川幕府建立后,派使者到朝鲜。
金江镇只有军学堂。
“一江之隔啊。”
“藩国弱,所以两班也弱。”
林如海听到将军的感叹,不由自主的看向窗外。
数十年后,藩国国内太平,没有外敌,仍然一年就饿死百万人。
灭一国难,灭一家易。
不是因为朝鲜两班勋臣傻,其中很多人都会看穿将军的意图,但是看穿了又怎么样呢。
国家不是亡于流民,而是亡于勋贵官员啊。
关乎一国的风气。
而是因为民心所向,上下一心,才结出了十万精兵的一颗果实。
现在的金江镇的兴盛,是因为经历了磨难,当痛苦远离的时候,他们这一代人仍然会保持兴盛。
自己在朝鲜国内事事顺利,仿佛把两班玩弄于鼓掌之间,但如果真以为对方是傻子,那其实自己才是傻子。
在鸭绿江边,陶杰还有两班勋臣,告别了平辽侯。
金江镇,需要一股自己的学问。
李粹光号芝峰。
朝鲜的百姓无数,有勇气对抗倭寇入侵,敢痛骂德川幕府的使者,让其胆怯不敢踏出门。
唐清安为这些百姓感到悲哀。
五家作统法,纸牌法,贱民法……
车厢中。
让朝鲜山区乃至沿海之地皆被开垦,水田面积扩增,从原来的旱田为主,变为水田占一半以上等。
无论朝鲜国主如何变,两班勋臣何派当权。
夸赞义军的将领,认为歼灭倭寇,恢复国家,全靠义兵的力量等等,是一个以实为重的达者。”
林如海有这份潜力。
林如海的一生经历,以及成就,绝不是普通人能达成的。
不然哪里这么巧。
仅朝鲜东南部的庆尚道,饥民就到达数十万,在那一年中,根据史料记载,藩国只一年的时间,就饿死了一百万人。
唐清安也沉思了起来。
哪怕日后的大争之世道,军士拼命,都是长久的主题。
将军一开口,林如海就醒悟。
例如明亡周兴之时,陈献章复兴了久抑而未彰的心学,乃至大周建立后,心学流传越来越广,诞生了知行合一的新高度。
他们都是聪明人。
而偏偏一国,被这些家族掌控。
唐清安受够了藩国勋臣,那股人人散发的恶臭气息。
那么辽东的先进的耕作方式,就会传入藩国,增加其国家的积蓄。
林如海内心感动,声音颤抖。
如此循环下去。
原来如此。
乃至第二代,第三代。
变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穿衣吃饭。
“这是军士们应得的。”
因为当百姓富裕后,多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是经过检验而不变的真理。
唐清安抚掌而笑。
“直接透漏给两班反而不美,唯缓缓引导和利诱,让其逐步跟上我们的脚步。
唐清安笑道。
入城和不入城,消耗的物资不同,对百姓的骚扰程度也不同。
“李粹光也是两班勋臣出身,经历过倭寇侵朝的战争,先后三次出使大周。
他猜到一些将军的心思,但是他不说。
当时他看过一部港剧,一个片段中,邻居倒垃圾有盗版光碟,被邻居老太发现后,竟然嘲讽指责。
从此。
自己有这份觉悟,那么金江镇的官员们,现在,或者未来,还会保持住这份爱民之心吗。
“难道不拉上朝鲜吗?”
眼前的人是不二的选择。
“林公也看过?”
“穿衣吃饭,就是天理,除却穿衣吃饭,没有其他的道理,世间种种,皆出于衣与饭。
芝峰。
年少的他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无法理解,以致于终身难忘。
虽然知道林如海大才,可是和他的接触,长久下来,每每细事中,都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才能。
不久。
随着金江镇的强大,以及民生的发展。
见状。
而两班勋臣,心中却对幕府报有恐惧之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