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卧榻之侧(2/2)

对于陶鏴此人,沈有容还是很佩服的,当断则断,毫不拖泥带水,是个主意坚定的人。

听到沈有容的话,陶鏴倒还是认为风浪可怕,不过却解释了为何这般顺利。

“哦?”

掳掠的谣言,不攻自破,此事无人再提。

贾鉴笑道。

贾鉴见将军丝毫没有顾忌的神情,也跟着笑了笑,将军的底气越来越足了。

将军的目光,停留在沈阳,本溪,抚顺,铁岭,开原,昌图六城。

这些渡船被偷偷运出去,但是无法抗拒风浪,万一遇到了风浪,唯有等死而已。

作为国内出身的幕僚,在辽西呆过数年,又在金州呆了数年,他深知忠顺王态度的突然转变。

复州的知府郑国良,带着官吏,顺利的接收了这两万的移民,成为了官府手里的力量。

“先回以追捕海盗吧。”

“这是要围困死我。”

为了完成任务,官员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当蛮族被打败,和金江军直面接触的忠顺王,才知道真正的精锐之军有多强。

不然等金江军消灭了蛮族。

还是很有眼光的。

“虽然航行长,却也是近海,此乃其一也。”

因为海禁,当地没有造大船,只有各河用的渡船。

听到将军的吩咐,贾鉴点点头。

但是这些福建困苦的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宽广的平地,走到哪里都是平的。

“掳掠?”

沈有容拱拱手,感谢对方的提点。

“虽然有国内民乱,朝廷无法分心,但也不能太过分,回朝廷的奏疏,用词需谨慎。”

这种见闻,让他们的世界观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还有科尔沁部,以及喀尔喀的乌济吉特部,悄悄和蛮族结盟,被我探知。”

众人都在猜测,议论纷纷的时候,唐清安选择相信陶鏴。

前番忠顺王和金江镇合作顺利,共同攻打蛮族。

草原上的部落,也逐渐改变了态度,即不支持忠顺王,也不支持金江镇。

冯胜之担忧道。

“风雨欲来啊。”

才有福建之民,对于出海视为十死九生之难,工具不利占了八成的因素。

贾鉴点点头。

大周对于草原部落的影响,始终都还在,不可小觑。

“这一回,彻底解决卧榻之侧。”

唐清安回头,坚定的说道。

“前番局势的恶劣,责任完全在忠顺王。”

随着金江军的民生越来越好,积蓄越来越多,也不怪将军信心强大。

必当从始至终,抱有谦卑之心,不得轻忽,如此才能保全终身。”

突然。

听到对方的话,没有反驳,而是仔细思考。

辽东。

在辽东这片土地上,将军已经没有了敌手。

我甚至还主动去和科尔沁的部落接触过,虽然没有见到巴图鲁汗,各部也没有驱赶我,可见其动摇。”

十次中远洋中,哪怕九次顺利,但是只要遇到一次商人们所言的风浪,就会有极大的危险,甚至船毁人亡。

海贸限制在济州岛,这些闽人中,有几名见多识广之辈,带来的海外奇闻,听得辽东百姓津津有味。

分析了形势后,他认为不能放任金江军消灭蛮族,从此任其在辽东独大。

忠顺王也要让朝廷认清楚金江镇的真面目。

顾应时摇了摇头。

都是些苦力活。

冯胜之也认为理当如此。

土地上的工程,也是保证每个人都有活干,又不会超过人的体力,更注重设立茶棚。

如此种种便利,才能如此顺利,不过大洋之险,仍不得小视。

“如何回复朝廷?”

忠顺王和蛮族联合的计划,因为将军在国内的关系没有成功。

其实军司比沈有容更加的重视风险,一艘船多少条人命啊。

辩解的奏疏,刚送去京城,金江镇的船队,也终于归来了。

数万的闽人,从小生活在自己的村落,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

唐清安点点头。

手里有十万精兵,更有可供大军作战的军资,还有盟友朝鲜,可随时提供士兵协助作战。

每个人的见识来自于他的认知。

何况大周还未到沉覆的时候,这个行动迟缓的帝国,终归还是能影响不少局势的。

船队到底招收了多少移民,到了何地,他们都不知道,只知道船队已经出发。

唐清安有些意外,但是又没有太过意外。

忠顺王。

以辽西军,蒙古,蛮族三方合起来的实力,金江军如果不停止扩张,双方最后发生冲突,最后不定鹿死谁手。

谢友成摇了摇头。

不过比起家中,干活要多了些。

可是能填饱肚子。

此地官员的做派,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兴奋起来。

分田。

好像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