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海州失陷(1/2)

田间。

百姓们忙碌的耕田播种,虽然都是为官府耕种,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因为分田之事的刺激。

这些劳苦的百姓们,精神抖擞,虽然同样疲惫,同样艰辛,但是都认为自己将要分到田。

金江镇的谋略,在将军的指导下,又稳又深。

国内民乱四起。

皇帝忍痛说让百姓再辛苦一年,认为积蓄实力后,可以让百姓舒缓一口气。

金江镇虽然没有如此说,其实也是这么做的。

分田分得并不多,按照年限的规定,才只是开端,到了明年才会大量的分田。

而这些百姓今年种地,秋收后不过只留下口粮,其余都是官府收去使用。

不同是的。

城外。

得知才千余人,朱秀不明白忠顺王是何意。

贾雨村也是科举出身,科道上是张玉成的前辈,而且为官十数年,现在又是张云承的上官。

“得不偿失啊。”

“是你啊,薛蝌。”

辽东都司的良好势头,随着史鼐的离去,立刻急转直下,重新沦为了虚设。

如此姿态,也不过是安慰自己罢了。

他是宗室,更是王爵,还是皇帝的亲叔叔,底气不是外人能比。

朱秀甚至都未到场,只派了一名营总。

贾雨村问到了关键的地方。

秦钟是官宦子弟,比起薛蝌来,做事较为古板,不如薛蝌机敏。

“此人如此年轻,如何就布置的疏而不漏呢?”

贾府就是一个槛,替金江镇稳固住和国内关系的坚锁。

做出多番的动作,防备金进军进犯。

甚至开始为金江镇布局将来,提出让贾雨村去福建。

……

贾雨村一行人,不日到了金州。

“世叔,我希望你去福建。”

此时。

让,肯定是不会再让了。

民乱毕竟是民乱,哪怕有部分士兵的加入,总体上,不论是思想认识,作战能力,军事组织,都呈现了幼稚的特征。

当金江军士兵靠近城墙的时候,海州的守军,不敢放一矢一枪。

当初金江镇屡次向太上皇上奏,索要粮饷军饷,恶了朝廷,他还帮忙说过话。

外围沿墙十步之地,修建了一圈的房屋,把这些建筑围了起来。

看着年轻的面孔,贾雨村抬着对方说道。

明明看到了危机,并且能解决危机,却仿佛被捆住了手脚,眼睁睁的看着危机临近。

金江军一兵都未跨过大辽河。

海州城已经拿下了,解除了军事上的隐患,保障了日后大军在外的作战。

连混日子都不让自己混下去了吗,两人皆不敢怠慢,连忙去弄清楚状况。

“不能等下去了。”

这等子弟做起事来,相比普通人,的确事半功倍,轻易的上手各事,并且毫无拘谨。

也不等朝廷的回复了。

如果没有意外,大周的这场民乱,将会是有史以来,发展水平最高的一次农民起义。

旅顺。

唐清安出声说道。

张云承是科举出身,原是户部的官员。

冯胜之对朱秀总兵的做法是不满意的。

“好。”

“你虽然困顿一时,却年轻,日后大有转机,不像老夫,才是真正的困局啊。”

当秦钟拿着公文,转交给外面的官员的时候,堂里的平辽侯,正和冯胜之,谢友成等人,紧急商议海州之事。

连一向稳重的朱秀,得要拿下海州城,可见前线的军心。

这几名骑手,在门房只停歇了片刻,就被吏员急忙的请了进去。

面对外部戎狄侵扰,内部王室衰微,诸侯相争的局面,春秋五霸第一霸主齐恒公就提出的“尊王攘夷”。

“这?”

随着五万国内援军的尽去,辽西之军加上两万的新兵,也才三万余兵。

谁知道史鼐突然拍拍屁股就走了。

“晚上请你喝酒。”

正是“攘夷必先安内”。

“贾公能在朝廷和金江镇之间,处理的从容不迫,才是令晚辈效仿的前辈。”

之前的魏毅,虽然逼平辽侯,却不敢手段过分,忠顺王可和魏毅不同。

“回国后,如能免除牢狱之灾已经是万幸,何谈还能去福建做官呢。”

按照同时空的走势。

负责军务的朱秀,在辽西军还未过双台子河的时候,已有探马带回了军情。

原来的督军史鼐去职回国,现在辽东都司的官员,也被金江军擒获,只留下这些士兵。

“啊?”

“秦钟。”

且两人年龄相仿,很快成为了朋友。

风平浪静,天壤之别。

薛蝌相貌英俊,才学出众,品性良好,富有修养,哪怕还年轻,但是却已受人夸赞。

根本的原因,还是平辽侯和国内勋贵关系牵扯太深,太多的人为他说话。

贾雨村虽然设立辽东都司,原来还有史鼐的配合,一文一武有些气候。

薛蝌靠近后才认出对方。

朱秀不傻。

海州关乎金江军未来攻打蛮族的粮道,本来就不容控制外人手中。

忠顺王坚定了主意,决定主动出击,揭开平辽侯的真面目。

军队的想法,唐清安也不能无视,一意孤行,只顾文官的心思,要一碗水端平。

对于军队,需要引导而不是强硬的压制。

海州城的将领,面对围城的金江军的喊话,内心毫无头绪,不知如何应对。

对方在试探金江军的反应,如果动真格,那他就是送上门的,反倒是性命无忧。

大半个辽东,好几百万亩田所获,加上渔政之获,旅顺商贸之利,济州岛商贸之利。

不过随着太上皇驾崩,一切烟消云散,来辽东其实是来避难的。

先安内以尊王,尊王后才能攘外。

如果按照他的心意。

官员们至今不认为,民乱能让大周真正的消亡,因为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虽然拉拢了辽西边城外的蒙古部落,却也不可能不顾形势,帮助辽西军出兵。

林如海极为支持将军之策。

对于这两名自家后生,唐清安都比较满意,愿意大力栽培,以为金江镇培养储备人才。

数次扩建的府衙,早已不同当年的小庙。

忠顺王很灰心。

而朝廷又派锦乡侯府重建北镇,分裂辽西实力,难道真的眼睁睁看着辽东彻底失去管控吗?”

无论如何评价。

和贾雨村相同,张云承和金江镇也有些交道,在京城和陈德言关系不错。

得知海州失陷,忠顺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起来。

从堂屋之间穿过去,就是几间大的屋子,有舆图房,以及数十人,乃至百人议事的正厅。

作为总兵,朱秀可不像金江镇官员顾忌那么多,虽然知道大局,可更看重军队之危。

冯胜之反问道。

金江镇让出了海州城,但是在海州的塔山铺,设立了官府,负责民政之事。

性命无忧,前途难料啊。

而金江镇分田,百信们见了,也信了,愿意继续吃苦一年。

那时候他的恩师璠皓还在内阁,他的同门陆仲恒,韩昊都在京,势头不小。

辽西的忠顺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遇到熟人,叫住了他。

又一次向自己的侄儿皇帝,苦心婆口的写去密信,希望皇帝能改变主意。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林如海,立马想到了这句话的来源,来自春秋时期。

以皇上的圣明,必定能理解金江军,责任的确不在我。”

也消除了他在城中,面对金江军的围攻,即不愿意坚守,也不敢开城门投降的恶名。

这数十间的廊房,大的几处,是四科衙门,另有各色库房,马房,车房等等。

“辽西派了一支军队,已经开赴到了西宁堡,摆出了要渡河的态势,牛庄驿的金江军严阵以待。”

直到张云承来拜访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