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陨落的余声(2/2)

丁胜安也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的,他该考虑自己家族的未来。

丁胜安的父亲为北镇战死,丁胜安不觉得自己还继续需要效力北镇,恩情一代人还完了。

北镇陷落,辽东节度府消失。

李长松不知道的是,他虽然离开了金州,仍然牵动了不少人的心思,引起了波澜。

而察哈尔的林丹汗,又对喀尔喀各部蒙古虎视眈眈,如此内忧外患,失败不足为奇。

丁胜安终于说出了最重要的一句话,为何众人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

一头狮子面对众多的鬣狗时,需要其他狮子的帮忙,不然会被众多的鬣狗困死。

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

例如萨尔浒之战前,大周在辽东也是拉拢了其余的势力,但最后却一败涂地。

相同的是,两人的父亲都在北镇从军效力,李胜虎的父亲,牺牲在西平堡,丁胜安的父亲,牺牲在镇远堡。

何况无论是大周,蒙古,金江镇,甚至朝鲜,都不是蛮族能轻视的对手。

北镇陷落,一代文武官员跟着北镇李达祖牺牲。

丁胜安的强硬态度,打消了部分人的不舍和情感。

哪怕战事继续僵持下去,蛮族也将陷入绝境。

例如丁胜安,李胜虎。

例如蔡文,在东海堡的时候,就为唐清安制作火药等军器,后来一路跟随,到如今成为工科的负责人。

一直到北镇陷落后,丁胜安戴孝上任。

领命准备从辽西继续开拓商道,但是因为前任辽东经略魏毅的敌视,导致他无功而返,因此返回金州。

北镇先后两次被围,靠的就是各家将门奋死抵抗,才不至于被蛮族轻易攻破。

……

金江镇缺战马,所以这场战事打的非常吃力。

错过了金江镇急速扩张的那几年,正是最好的时机的时候。

“我要去营口一趟。”

所以丁胜安找到了陈德言,告知了他的想法。

祖宗的基业是否要断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是否让他战死的父亲,九泉之下都不能瞑目。

之所以翻来覆去的说此事,不过是众人过不去心理的那一关。

而此人竟然一路顺畅,实乃暗中得了他们的关照,但是没有人出面见李长松。

一路所见金江镇之景,他越发的肯定。

说来说去,辽东节度府是诸人的恩主。

众人都看着丁胜安。

李胜安反驳。

是的。

但是二叔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

唯一的区别。

此人的功绩,资历,将军的信任三方面合起来,在场的人无人能及,因此他虽然年龄不大,在这群人中影响力不小。

丁胜安替众人做了决定。

两名一个辈分的年轻子弟,目前都在金江镇效力。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殒落。

因为真的达成了二叔的目的,他们锦乡侯府虽然能恢复北镇,但是大周实际上彻底失去了辽东。

“当初喀尔喀蒙古人心不齐,有的认为要支持大周,有的认为要支持蛮族,让蛮族挡在前面。

但是辽东方方面面都和辽东节度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关系影响着人心。

多少人为此战死,伤残,甚至绝户。

得知朝鲜的顾忌,将军亲自把自己心爱的幼子送去朝鲜,稳定朝鲜国王,勋贵的人心。

如此大势之下,这就是将军所言的必胜之局。”

面对如此大势。

蛮族身后还有我们金江镇,虽然国内防备我们,但是在对于蛮族之事上,金江镇上下齐心,愿意让步他们。

经过丁胜安的提醒,他知道此事非常重要,不敢耽搁此事,去见了唐清安。

战事陷入胶着,陈德言在京城的作用更大。

丁家祖上就为辽东节度府效力,他的父亲更是在北镇被攻破后,仍然以辽东节度府旗帜来坚守三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守。

应该重新恢复金江镇和蒙古的商道。

所有能拉拢的势力,金江镇都拉拢了过来,一同对抗蛮族,就问蛮族如何反抗?

但是正如李胜安所言,他们祖上受北镇提拔,享受了多年的富贵,但是一代人的牺牲,已经足够还了这份恩情。

“现在的形势和当年怎么能一样呢。”

祖宗基业不能丢。

前线的军将只需要考虑战事,但是作为平辽侯,唐清安就不能只考虑战事。

蛮族和金江镇的军力都不弱于对方,而蛮族却不是金江镇的对手,这场决战中处处落入下风。

因为唐清安为了这场战争,做了众多的外交手段,以及其余方面的努力。

现在锦乡侯府的提议,深合他的心意,对金江镇有大利。

得到大哥的吩咐,陈德言从营口回去金州,碰到了从济州岛赶回来的贾琏,贾琏已经确定李长松来过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