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对李如靖失望(2/2)
不但没有难住他,反而胜券在握,一脸自信的看向众人。
……”
负责收取军司的命令,押送粮队到各军各营,或者派去联络各军,为军司提供军情等。
……
等贾鉴离开后,在座的台吉们,才纷纷交头接耳,商议刚才贾鉴所言。
贾鉴十分坚定这一点,认为粆聪明,因此粆一定会做出对蒙古最有利的选择。
还有各军的物资补给,调动等等。
运粮队的民夫只能留在原地等待,不久跑来一名官员,怒斥他们阻碍了道路,让他们离开此地。
有的台吉询问道。
看到谢友成亲自送来的,归纳好的各地的军情,唐清安内心感叹,辛亏设立了军司。
朱秀总兵指挥的左翼,在唐王山一带遇阻,因为蛮兵修建的山寨导致伤亡不少。
粆深深的看了一眼贾鉴。
所以总兵武震孟,亲自带领重兵驻守此城。
完全靠大军各部的将领的能力,决定战场的形势。
包括大周出军朝鲜,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胜了又败,败了再胜等等,完全就是靠着各军前线将领的能力。
运粮官又急又惊。
“粆台吉,咱们怎么办?”
所以前线蛮兵攻势减弱,以致于后撤,我们认为就是忠顺王的原因所致。
“怎么能到这里等?没看到这里的形势吗?”
民夫无语。
他独身一人,哪怕带着亲卫到了营口,也只能指挥营口上万士兵的作战。
唐清安感叹一声。
军令就是如此。
看过日本二十万大军征朝鲜之战,就晓得这场涉及朝鲜全国的战场,形势是多么的混乱。
这场涉及数十万战兵,不是民夫民兵的大战场,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指挥的动的。
不光是他精力交瘁,军司的官吏同样忙得马不停蹄。
因为他身边有庞大的军司人员,源源不断收集各地的军情,汇集到一起,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战场的形势。
虽然是大后方,却比前线都更要忙碌。
唐清安行动的很慢。
虽然是攻方,但是盖州和海州相隔不远,不同于其他的战事,形势也发生变化。
周边的国家都学习华夏的文字,从而提高自己的文明。
所以贾鉴的自负,并不难理解。
而如今虽然各地战情复杂,但是因为军司的存在,还是勉力的维持住了脚步。
“派人询问朱秀,要不要援助,何时能攻打下唐王山一带,再问刘承敏,营口何时能打下。
再问彭大海,他所面临的敌人最少,为何还未打下析木城。”
粆无奈地摇了摇头。
李如靖是将军的义子,将军的义弟义子,辽民们大多都听过,是金江镇耳熟能详的名人和能人。
有的台吉不懂,有的台吉听懂了。
万一造成了损失,甚至会被砍头。
盖州城日夜不停息。
听懂了的台吉,停止了说话,还没有懂的台吉,受到听懂了的台吉们的影响,也不在多言。
竟然当众哭了起来。
民夫虽然不懂,但是看得多,以前也有无法顺利获得物资的,但是寻找负责此项的官员,说清楚事务还是可以的。
这位民夫见过以前的运粮官这么做的。
慌忙的甩下自己的运粮队,竟然交代都没有交代,就跑去找负责此事的官员。
偌大的城门口,里外汇聚了无数的车辆,骡马,等着装运物资,按照调令运送到各处。
只有大量的人吃饱了没事干,才能有精力关注这些,然后其中的天才做出成果。
满脸黑眼圈的官员,气愤的挥了挥手。民夫们解释无用,只能被驱赶走了。
这就是他为何十分厌烦这些大周读书人的原因,太让人恼火,太让人无力了。
他眼眶全部是泪水,急的面色发白,有运送了多次的民夫看不过眼,所以提了一嘴。
从小遍观史书,无数的前人的经验,成为他学习和成长的养分,因此面对蒙古台吉们的发难。
又一队领取物资的队伍,因为前次在军中的回勘不合格,勘验不了所以被拒绝发送物资。
没想到金江军反而成为了牵制,牵制了蛮族大量的精兵,而辽西守军和蒙古军,竟然突进的最前。
但是没有懂的台吉,眼睛却没有自信,气势不足的偷看身边的台吉,希望能获得解释。
所以当军学生领着新条子跑回来,傻眼的看着此地,新的运粮队,他一个都不认识。
“你……你们怎么能乱跑。”
李如靖能文能武,本事是年轻一代子弟中最厉害的。
辽民们之间的传言就是这么传的。
对于眼前这位李如靖的弟弟,民夫感到有些失望。
弟弟都是如此,哥哥又能强到哪里去。
民夫这般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