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兴叹(1/2)

杨玉带领一千金陵,江苏,应天府等地征集的士兵,沿着三岔河逆流而上。

出了营地十数里,就风声鹤唳。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对这里毫无头绪,看见甚么景物,都觉得会有伏兵。

“有人?”

士兵发现了一些百姓打扮的人,正往他们的方向走来。

“快,别让他们跑了,赶紧去抓来。”

杨玉以为是自己运气好,百姓们运气不好,他们撞上的军队。

不管是奸细还是真的百姓,对他都有大用。

令他意外的是,这行百姓看见官兵竟然没有四散奔跑,反而主动上前询问。

“是金江军吗?”

“以前是的。”

“不让你们白为我做事,给你们重赏。”

制作好了十数个羊皮筏子,蒙古兵们坐在羊皮筏子上,在大河中间,与岸上的蛮族兵对射。

因此对驻守河湾子的守军,并没有发动进攻。

有了这些向导道路,并沿途告知周围的地形,他们自信的说道,此地没有了蛮人。

只有草原上,出现即有名器,又有威望的大汗,才能做到军令无人敢犯。

有了这些熟悉地形的辽民加入,前锋部队行进的越发顺利,一直过了河湾子才停下来。

听到敌军来攻打牛庄驿,多尔衮虽然想要表现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够格带领镶白旗,尽快真正的成为一旗之主。

平辽侯为何短短八年,就能立下如此功绩,做出这等事业,其中这些辽民之功不得不提。

喀尔喀各部的大台吉,有威望没有名器。

才带领大军出营,顺着杨玉的路线,往北而上。

双方追赶逃离一番后,无功返回营地,告知了杨玉,蛮族军队已经侦得了他们的迹象。

一边整顿军纪,告知各兵不得继续松懈,一边督促各兵清点兵器,严厉告诫不得私自擅动。

忠顺王多年在太上皇眼皮子底下,都能做到拉拢不少的势力,实乃他的看家本领,见缝插针,许下重利。

眼前的辽民们,见到大军不但不跑,竟然还不要赏赐的,为军队带路。

准备进攻牛庄驿。

皆说如果不是因为身在蛮族腹地,到处都是蛮人蛮兵,不然早就投奔金州,跟随平辽侯打仗。

一紧一松才是正道。

杨玉又一次向辽民们确认,辽民们不敢打包票。

而到了此地的汉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里面供奉着石佛,叫做石佛庙。

杨玉摸不清楚头脑。

百姓们也才逐渐改口,称此地为石佛,到了民国,石佛这个地名,才记载到了官方的名册中,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败者,不管什么理由,都是借口,都是无能。

多尔衮则把蛮族骑兵派了出去,见到蒙古骑兵过河,就下马射之,多次击退蒙古军。

年轻的多尔衮,不但没有畏惧和害怕,反而充满了精力,浑身上下散发着信心。

这里没有官方的称呼,都是百信们私下所传。

一路前行,别说蛮兵,一户蛮人都没有碰到。

连发急命,告诫他不得浪战。

胜者为王。

杨玉因此派了更多的探马出去,提防蛮族大军来偷袭。

但是却并没有莽撞,而是选择在河边阻击敌人。

杨玉收起心中的好奇,询问他们的来路,众人一口同声,皆告知是本地的百姓。

把沿路的地形,传回去了后方,以便让大军做好出行的计划,他一部则停留在河湾子。

前行十数里后,不在继续东行,而是沿向北而去,一路过大井子,獐子沟,到了老虎头河。

杨玉作为前锋。

随同他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小部落,几千骑兵过了双台子河,往三岔河而去。

西岸分了十数支的蒙古骑兵,没有一个成功的。

杨玉听着辽民们一路诉苦,满心的仇恨。

杨玉见这么多的百姓,观其神色应该不是奸细,并且自己多加留心一二,应该不会出事。

萨尔浒之战,各路大军接连败北,也是因为这道理,各军也是没有严格遵照军令。

“诸位实乃义民啊。”

虽然这里一带都是平原,但是野鸡野兔,甚至獐子什么的,还是能寻到不少。

他虽然同样佩服平辽侯,但是此时有所明悟。

打了胜仗,什么战略都能说是高瞻远瞩。

被这些百姓的精神感动,杨玉赞叹了一句。

蛮族从草原获得了大量的战马,且本身就有不少的战马,因此蛮族的战马都很强壮。

国内援军终于齐至大营,各营已经整编完毕,史鼐召集诸军,昭告一番。

战场上从来就没有十拿九稳的事情。

难怪平辽侯闯下如此基业。

“那里的守军才三百人?”

正在打猎的时候,士兵们找了过来,告知有敌军出现,他立马退回了营地。

他已经驻守这里年余,不光士兵们百无聊赖,连他也无所事事,开始了打猎用来消磨时光。

“我军要去打蛮族,却不知道此地地形,你们可有人愿意作为向导带路?”

哪怕英勇作战的,也是各自为阵,无法形成合力。

自己当年没有打过老奴,连他最小的儿子们都打不过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